评:不复建地安门更显申遗理性

6月11日,在全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上,北京文物局官员表示,中轴线申遗正在对申遗范围进行论证,即对其“宽度”进行界定,将更侧重整体保护。作为中轴线的一个重要地点,地安门的复建问题一直为各方所关注。近日,来自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消息称,已经决定不再复建地安门(7月4日《新京报》)。

中轴线申遗是目前最让公众关注的申遗工程,北京中轴线独特的人文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积淀,使其已经成为北京文物保护的重点,也成为传统京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随着奥运会等的成功举办,中轴线这一独特的人文风貌不仅成为北京的骄傲,更成为世界关注和侧目的人文景观带。对北京中轴线进行申遗,不仅符合公众的心理认知要求,更符合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但就像任何申遗工程一样,中轴线申遗也面临着不少的难题。据悉,中轴线现存的主要文物建筑包括天安门、故宫、景山、北海、永定门(复建)、燕墩、天坛、先农坛、正阳门、太庙、社稷坛、皇城墙(地安门内大街)、普度寺、万宁桥、火神庙、鼓楼、钟楼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又陆续扩建了天安门广场,建设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如果现在对中轴线进行申遗,那么按照规划和申遗的要求,就必须对中轴线周围的人文景观进行重新布局规划和保护。大中轴线周围现存的交通压力、居住压力、城市建设现状改善等,都将成为中轴线申遗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其中地安门的复建也更为人关注。作为中轴线的特殊景观和地标性建筑,地安门有其复建的绝对理由,而且也更符合中轴线申遗的工程要求。但当初拆除地安门源于交通压力,而今天复建地安门,将面临更大的交通压力。是复建还是不复建、是为了申遗还是让步于现代城市的发展,这成为地安门是否复建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在这样的艰难选择之中,有关方面明确提出不复建地安门,这多少让人松了一口气,使得人们可以更集中地关注和处理中轴线的申遗工程问题,事实上,地安门不复建不仅是一种符合城市现代文明和民众诉求的理性选择,更是科学申遗态度的具体表现。

中轴线申遗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为了保护中轴线这一独特的京城人文风貌。实质上就是在不破坏基础上的一种保养和护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如同一位苍老的长者,我们不仅需要让其能长寿,更要让其能发挥独特的人文意义。这种保护、发扬和传承,不仅需要对遗产进行科学的保护,更要对其现存风貌进行科学的养护,并在处理好遗产与现代文明关系的基础上,让其保留连贯性、特殊性、精华性。在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里,如果我们仅仅是保护而不去养护,那么对于文化遗产而言,是不负责任的。但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护而放弃其他——包括民众的生存权益和生活权益,虽然表面看也是一种保护,但最终将会丧失文化遗产对其民族与传承对象的亲和力、亲切感。同样,如果运用现代手段对其进行有可能损及现代文明的复原,那么这将是一种为了申遗而保存遗产和还原遗产的形式主义,最终的结果将是现代文明对传统遗产的排斥和反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复建地安门,不仅是对现实的认可和对现代文明发展的认同,更是对遗产保护的科学理性态度,这更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传承的要义。

当然,对于北京中轴线申遗而言,缺了地安门将是不完美的,但我们只要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采取其他可行的替代方式来完善和修补,将地安门复建在科技基础上,留存在历史记忆的长廊中,这对于人们记忆那一段历史、还原那一段历史风貌、留下那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同样是有意义的务实之举。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