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物局证实地安门不复建 保护计划未确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轴线鸟瞰图。资料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地安门外大街,地安门原址所在地。本报记者 李飞 摄

(记者王荟)本报昨日报道“中轴线复建地安门计划取消”这一消息,北京市文物局昨日表示,文物部门的相关人士也参与了地安门是否需要复建的论证,经过审慎的讨论和考察,最终决定不再复建地安门。据大运河申遗办公室调查,55%网友支持复建,45%反对复建。

规划出台时间尚未确定

中轴线申遗启动之后,来自北京市规划部门的消息称,今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将与文物局一起启动中轴线申遗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划定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保护重点等,并且列入即将公布的中轴线文化保护规划。

昨日,有关人士透露,具体何时确定及公布保护规划,目前尚未最后确定。

保护现有风貌最为重要

对于中轴线申遗,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顾问谢辰生认为,保护现有名城风貌,就是要严格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办事,不搞特殊化,不能大拆大建。对于在《总体规划》颁布前审批的项目,要进行严格的重新审批。

“现在需要的是加强保护,而不是继续拆迁”,谢辰生表示,最重要的是在申遗的过程中,北京城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保护,旧城的拆建工程能否因此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就算申遗成功了,保护得不好,也还是可以取消的”。

网民热议地安门复建

据大运河申遗办公室一项调查显示,截止到6月30日,在6193个投票网友中,55%的人支持复建,其他45%的人反对复建。

在新浪等网站,一些持“反对复建”观点的网友认为,地安门即便“复建了也是假古董”。赞成复建的网友则表示,现有技术手段完全可以使交通让路,复建地安门可以让人更了解地安门历史。

观点

王世仁(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

反对南移,支持原址复建

王世仁是坚决反对地安门南移复建的专家之一。为推动地安门原址复建,他曾到实地考察,并与其他文保专家共同给北京市政府相关领导写过建议信。

昨天得知地安门不再复建的消息后,他说:“如果随便移位复建,对中轴线和皇城文化的保护,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他认为地安门原址复建非常有意义,如果不能复建,对于中轴线申遗,也许没什么影响,但对于中轴线文化的保护,将是一个遗憾。

他不认同“原址复建将影响道路交通”。

刘阳(北京史地民俗协会理事):

地安门目前不适宜复建

昨天,刘阳认为,地安门城楼复建,对于中轴线的文化保护和申遗意义并不大。

刘阳说,地安门复建本身不是真古董还是假古董的问题,历史的传承不可能排除复建,如果用传统工艺原貌复建,地安门城楼依然是文物。不过,复建地安门,为疏导交通,要修环岛或地下通道,势必会带来周边建筑、路道格局和环境的破坏。然而,地安门周边的道路格局,甚至宽窄,都保留着明清时期北京城的风貌,本身就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迹,“经不起再破坏”。

本报记者 魏铭言

探访

地安门老居民

原貌复建也是新建筑

72岁的洪荫福一家在地安门北已住到第五代,已有80多年,他家位于地安门路口的东北角。

昨天,洪老人回忆,他童年时的地安门,外形像今天的正阳门,三个门洞,两边小门洞过自行车,中间高大的门洞过汽车;门洞两侧还各有四间房子,“可惜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锁起来了,我没进去过,只记得夏天的晚上,大人孩子都要到地安门前的大台阶上乘凉”。

对于地安门复建,洪荫福并不感冒,“没有旅游价值,建了倒会严重影响交通,弊大于利”,现在地安门大街非常繁华,“已经非常有老北京的氛围,现在再修地安门,再怎么原貌复建也是新建筑”。本报记者 魏铭言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