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岁国宝来南京做“化疗”

公元前116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汉武帝刘彻在汾河上得到了一只青铜鼎,从这一年起,大汉帝国的年历中多了一个以鼎得名的年号———元鼎。

在南博技术部的修复室内,存放着29只待修的珍贵青铜器。

2800岁的高龄让这些来自镇江的吴国青铜器身染数病,有的甚至是“绝症”———青铜器粉状锈。凡是这种有害铜锈会迅速扩散至青铜器内部,将整个青铜器慢慢腐蚀成粉末。因此,粉状锈被文保专家称为青铜器的“癌症”。

这次,南京博物院的专家将会对镇江博物馆馆藏的两百多件生病的青铜器进行集中诊治。这其中,包括镇江博物馆唯一的一件国宝级文物———青铜凤纹尊。

南博自创青铜器“化疗”

镇江博物馆唯一的馆藏国宝青铜凤纹尊,是一级文物藏品中的孤品,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的青铜史,让国人领略到了吴越文化在青铜时代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但就是这件珍贵的国宝却染上青铜粉状锈。南京博物院文保研究所副所长万俐研究员告诉记者,如果温度、湿度适合青铜粉状锈生长,一件青铜器很可能在数年的时间里就灰飞烟灭了。

为了应对馆藏国宝及其他青铜器感染粉状锈的状况,镇江博物馆在省文物局和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与省内唯一可以修复青铜器的文物机构南京博物院合作,对200多件青铜器进行治疗。

目前,凤纹尊尚没有抵达南博,但是南博方面已经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治疗方案。

万俐告诉记者,技术人员将调试好恒温60℃的“AMT复合清洗剂”,这种由南博自行开发研制的清洗剂会和凤纹尊的粉状锈进行化学反应,从而消除粉状锈,同时,凤纹尊的表面还会形成一种棉絮物。

经过清洗后,整个凤纹尊表面的粉状锈将彻底消失,并且会形成一种保护膜,充分保护国宝。

青铜器手术前要“洗澡”

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屋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两位技术人员正在操作台上铸模、修补。

来自镇江博物馆的29件青铜器则似医院内的病人般,排成一排,等着专家们会诊。

“凡是到我这里来的都需要修修补补,有些严重的都缺胳膊少腿了。”南京博物院技术部主任、王金潮副研究员告诉记者,这29件吴国青铜器最早的有2800年的历史,最晚的也铸造于2500年之前。

事实上,这里每一件青铜器埋藏在地下的时间都在2500年左右,在漫长的岁月中,泥土的挤压、地下水的腐蚀使得它们出现了严重的锈蚀。

即使不出现严重的锈蚀,青铜器也会因为埋藏过久,由合金分离成铜、锡、铅,这时候的青铜器的局部成分已经不再是青铜了。

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将其缺失的部位补齐。

不过在做手术之前,这些生病的青铜器还必须洗一个奢侈的纯净水澡。

据王金潮介绍,这是为了将青铜器上的一些附着物去除。之所以要用纯净水是因为纯净水中不含有对青铜器有害的离子。

“尤其不能用自来水清洗。”王金潮告诉记者,出于消毒的需要,所有的自来水中都含有氯离子,而氯离子对于青铜器的损害是毁灭性的。大部分对青铜器有害的铜锈都含有氯离子。

树脂、胶水让残片粘起来

在修复室操作台上,记者看到了一个正在接受“大手术”的青铜器。说是青铜器,实际上已经是一堆青铜碎片了。

“这批青铜其中数这个要动的手术最大。”王金潮告诉记者,这是一个青铜鬲,在出土时就已经变成了碎片。后来,镇江博物馆请人修过一次,但是那次修复却非常不尽如人意。

因为在文博界,对文物修复的要求一直是修旧如旧的,而这个青铜鬲在上次修复时被人为加入了大量的现代材料,根本不符合国家的修复标准。于是,这件青铜器来到南博后,就被专家们大卸八块了。

“只有把所有不符合规范的地方去除,让它恢复成出土时的状态,才能谈得上进一步的修复。”王金潮说,光是这一步,他们就做了半个月。

接下来,修复专家将对青铜器的残片进行细致的拼对和整形工作,而对于那些完全破损的部分则需要使用环氧树脂进行浇灌和浇注。

首先要给缺失的部分做一个模子,再将环氧树脂倒在模子里,然后用特制的胶水将这部分与青铜器粘贴起来,最后再对纹路和线条进行修复。

其实,除了这个最难修复的青铜鬲,大部分送来的青铜器都已经过修复基本康复了。如果没有专家的指点,记者几乎看不出有什么修复的痕迹。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