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中的老宅古村亟须合力保护

“沉睡”中的老宅古村亟须合力保护

各方专家、市民代表在本报组织的“深圳东部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上献计献策,认为保护东部古村落应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

在大鹏半岛保护与发展的进程中,深圳东部古村落有什么特色?价值多大?如何保护和利用?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本报连续在深度报道版推出“走进深圳东部古村落”专题,几位特派记者冒着酷暑,实地走访了深圳东部具有鲜明特色和保护价值的20多个古村落,为读者全景式展现了深圳东部滨海古村落的风物人情,受到市民和驴友的广泛关注。

日前,来自市规划部门、文化考古部门、深圳大学、东部地区部分街道、普通市民等各个层面的代表聚集在大鹏街道办,参加由本报组织的“深圳东部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围绕着这些古村落的保护等话题,代表们畅所欲言,为东部古村落的保护问题献计献策,使本报的古村落报道掀起又一个高潮。

与会代表们达成共识:保护东部古村落已刻不容缓,而真要将保护古村落落到实处,不是哪个部门单方面的事情,亟须形成合力,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研究人员提出25个村落保护利用策略

“深圳东部滨海地区不仅有优美的山海资源,还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鹏所城,更有大量鲜为人知的、尚在‘沉睡’中的传统村落。”深圳市规划局滨海分局规划科副科长叶伟华表示,摸清东部滨海地区传统村落的“家底”,初步明晰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和策略,这也是滨海分局委托深圳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东部滨海地区历史价值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的初衷。

据介绍,这项研究历时一年,研究人员现场实地调查了121个古村落,拍摄了2万多张照片,在此基础上,理论分析、深入研究,发掘村落及村落体系的特色,并建立价值评估体系,挑选价值较高的25个村落,提出切实的保护和利用策略。

“我们经常感到,这些东部海滨的古村落很有保护的价值,但是这些古村落往往不成片,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有的房子已濒临倒塌,对这样的古村古宅应该怎么保护和开发?这个调查将为我们基层工作者提供思路。”葵涌街道土洋社区的李瑛表达了她的呼声。

来自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的深圳古建筑和地方史专家彭全民则表示,从2005年至今,我市迎来第三个文物保护年,第三次文物普查也正在进行中。他认为,“东部滨海地区古村落调查”以及本报关于古村落的报道也正好和文物普查工作互相承接,对于古村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有积极的意义。

“沉睡”的古村落特色显著学术价值高

联系此次项目研究,深圳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陈萍表示,深圳东部滨海地区的传统古村落既有自身的显著特色,又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陈萍介绍说,这项研究提出了东部滨海地区传统村落的特点——“滨海边陲地区村落模式”。她表示,由于地处边陲,又是联系海外的重要通道,加上清朝康熙年间“迁界”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深圳东部滨海地区的村落有自身显著特色,如“双重表达体系”的单体建筑、“村落规模小及其开放特性”、“村落的线性街巷格局与公共设施的外置化倾向”的村落布局、“多维度联系的村落系统”、“多元文化紧密并置”等文化特征,皆与中原、江浙一带的村落有明显不同。他们据此提出,这些古村落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深圳范围虽然不大,然而文物古迹却相当的丰富与精彩,完全可说是地灵人杰。”彭全民表示,首先,深圳有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有两座历史古城址南头古城和大鹏所城,有数量不少的古墓群。此外,深圳还有古老的广府文化古村落,有壮观、奇特的客家围屋。据不完全统计,龙岗客家围多达上百座,是深圳一笔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与开平的碉楼相媲美”。

南澳街道办的陈保元向大家现场“推介”了位于南澳的几个重点村落,如民国时期就通上自来水的高岭旧村、有“广东省最美乡村”称号的半天云、至今保留着传统渔民文化的南渔村等等。他还特别提出南澳较常见、而处于生态保护系列之外的“风水林”现象,提请规划部门重视。

约30个有记载古村落已消失

“我们这次实地走访了121个古村落,最终提出了25个村落和10个跨村公共设施作为保护与利用的对象。但是这绝不是说,深圳的东部只有这121个古村落,只有其中的25个值得保护。事实上,比照县志的记载,有约30个古村落已经消失了。”在座谈会上,陈萍的一番话引起大家对于古村落保护的热烈探讨。

据了解,根据这些古村落的价值和保存状况,深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提出了一套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保护措施。即把25个拟保护的村落分为完全保护型、总体保护型和局部保护型三个类别,对这些传统村落旅游项目的设计不应单体进行,而应该纳入到现有旅游项目体系中一并考虑,如结合大鹏半岛的旅游发展,分别采取适宜的保护策略。根据村落旅游资源特色,把村落分为侧重于“观赏性、教育性”和“传统生活体验”两类,并划分为若干旅游特色片区,提出若干特色游线。

“我赞同这种‘因地制宜’和‘因特制宜’的思路。”为保护深圳沙头角地区“渔灯舞”和“水上迎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奔走多年的邓小伟连连点头。她表示,要将这类民间非物质文化发扬光大,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注重挖掘、整理、提高和升华。“我们常说越是地方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作为民族文化加以引导、弘扬和发展。”

彭全民补充说,深圳东部古村落的确存在一些不成规模的状况,对这些地方也要加以区分,哪些没有价值的危房可以拆除,哪些值得政府资助加以保护和开发,进行升华提高。他举例说,比如有抗战历史的土洋村,完全可以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深圳滨海地区的古村落已经到了必须合力保护的时候了。记者就此了解到,由市规划局滨海分局委托深圳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展开的这项研究,已于今年5月由国内著名古建筑学家吴庆洲教授为组长的专家评审组一致通过,目前正在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市规划部门将与有关部门联动,将其与相关规划衔接。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