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委员: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留住古村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冯骥才委员就文化遗产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

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全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市文联主席、今晚传媒集团高级文化顾问冯骥才,今天上午向大会递交提案,建议加强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落实对古村落的文化保护,从文化层面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古村落数量“缩水”快

冯骥才委员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深刻诠释了文化的本质意义,我认真学习用心领会了。的确,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作为一名文艺界的委员,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今年冯骥才递交的提案,重点关注城乡和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呼吁加强对古村落和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冯骥才说,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植所在,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庄,普查显示,依旧保存跟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现在还剩2000―3000个,而在2005年时,这个数据还是5000个,这主要是由经济利益驱动与无序开发造成的。

四种方式保护古村落

冯骥才建议,文化的事要按照文化的规律办,应尽量降低盲目城市化、无序开发给古村落及古村落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建议通过四种形式加强对我国古村落保护:第一是分区形式,保持原有古村落不变,在旁边建设村民居住生活的新区,保留古村落的原汁原味;第二是民居博物馆形式,把分散的经典建筑和文化要素向一处集中,以集聚效应加强保护;第三为景观形式,在保留古村落架构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加固、整修或开发,部分可用作旅游资源;第四是原生态形式,彻底保持当地的原生态生活。

推动“口头文学”资料库建设

近年来,冯骥才委员出席全国“两会”递交的“紧急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要通过专家审定”、“为国家非遗名录制定黄牌警告与红牌除名条例”等提案均被采纳,并引起广泛关注。下一步,他将继续关注推动文化建设,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推动国家“口头文学”资料库建设,加强史诗、叙事诗、神话、传统歌谣等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力争在五年内,完成总规模八亿四千万字的“口头文学”资料库建设,确保濒危民间文化的存留与传承。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