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木鱼歌赛龙舟麒麟舞入选国家非遗名录

记者今天从广东东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获悉,东莞木鱼歌、赛龙舟、樟木头麒麟舞等3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介绍,2010年东莞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木鱼歌、赛龙舟、樟木头麒麟舞等3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木鱼歌、赛龙舟为新入选项目,樟木头麒麟舞为扩展项目。至此,东莞已有木鱼歌、赛龙舟、麒麟舞、千角灯、中堂龙舟制作技艺等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鱼歌起源于明末清初,迄今400多年,木鱼歌的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它的唱本叫做木鱼书,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民间一般是用东莞方言的说唱形式,演唱时多用二胡、古筝、琵琶、三弦伴奏,没有乐器时也可用竹板击节,配合朗诵。木鱼歌曾是东莞城乡民间抒发情怀的一种重要方式,街头巷尾都有木鱼歌声。随着社会变迁,原来家家吟唱的木鱼歌如今已日渐式微,濒临失传。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五月三十日,东莞人开始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裹吃粽子,吃龙舟饼,食龙舟饭,唱龙舟歌等一系列与龙舟有关传统活动,称为龙舟月。其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每年龙舟竞渡,莞邑万人空巷,到东莞万江河岸观看。东莞赛龙舟夺锦,自宋代以来一直沿袭至今。

东莞麒麟舞至少已有数百年历史,相传,早在400多年前,东莞以银瓶山为中心的山区片就有客家人聚居,并有舞麒麟的习俗。麒麟是吉祥的象征,舞麒麟承载着世代民众的理想。东莞樟木头镇麒麟舞代代相传,有些家族舞麒麟,传承人至今已历时八代。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