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人大代表呼吁加大古村落保护

苏州是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在热火朝天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热潮中,苏州古村落能否延续生命、焕发光彩?参加苏州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徐阿大等十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议案“加大古村落保护工作力度,抢救吴文化的活化石”。

议案呼吁,苏州应加快制定古村落保护条例,设立古村落保护专项基金,将古建筑和古村落保护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

在40岁以上的苏州人中,都还保留着这份集体记忆:夕阳西下,散布在湖畔、河旁的一座座村庄古朴而宁静,喝茶的老人,洗衣的村妇,嬉戏的儿童,袅袅的炊烟,一起构成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随着时光的流转、经济的发展、建设的加快,古村落渐渐减少,直到有一天,苏州人发现,原本遍地皆是的古村落,已经成了稀罕物,往往要到太湖之滨,才能找到她的身影。

2005年6月,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会议公布了全市14处古村落和59处控制保护古建筑。五年多来,苏州对古村落保护和利用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其中明月湾、陆巷这两座古村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整修,并已在古村旅游中声名鹊起。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缺乏及时修缮,古村落保护仍面临许多困境。一些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同样面临着问题:老房子少了,石板路少了,古村里的人也少了。如何留住这些美丽的古村落,如何让这些吴文化的活化石焕发光彩,永续利用?

徐阿大等代表在议案中提出,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造型独特、布局精湛的古村落、古民居,拥有丰厚的文化遗存、历史记忆,是吴文化的“活化石”,是苏州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保护古村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通过调研,徐阿大等代表发现,古村落保护面临一系列难题: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古村落保护面临危机;古村落历史建筑数量较多且分散,损坏情况复杂;古村落居民搬迁到城镇居住,古建筑无人管理;古民居出租给外来人口居住,本地文化缺失;以保护为名盲目开发旅游,丧失文化价值。

代表们在议案中建议,苏州应加快制定古村落保护条例,将古建筑和古村落保护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组织专家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按照历史文化价值列出保护名单;加大政府投入,把古村落保护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设立古村落保护专项基金;在尽量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古村落的整体布局进行合理的整建,对古民宅进行修缮,保持古村落的完整性与独特性;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或采取捐献冠名等方式投入古建筑和古村落保护,实现保护工作的多元化。

如何兼顾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代表们提出,应进一步加大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精心打造集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古村落品牌。在保护为主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古村旅游,增加旅游收入,为今后大面积保护整治古村落积累资金。同时,在古村落的开发保护中要重视村民的权益。将古村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让当地村民感觉受益明显,从而主动支持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今年,我国继博鳌亚洲论坛后,参照达沃斯论坛模式和经验创立的,旨在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将在苏州太湖之滨开幕。而现存的苏州古村落,主要就分布在论坛会址周围区域,这或许会成为推进苏州古村落保护、发展的一个契机。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