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已从源头处出 贵阳百年古井修缮完工

经过数月修缮,贵阳市古井保护计划示范项目“扁井和百腊井修缮保护工程”顺利完工,使这两口古井重新成为周边居民取水洗菜洗衣的水源。

自2008年来,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贵阳市普查市内现存21口古井,并投入资金修复保护。如今,多口如扁井一样曾经荒废的古井,已焕然如新,清流潺潺。

贵阳市文物局局长郑林生说:“我们为每口古井建立 贵阳古井 标志碑,介绍历史沿革,列入文物古迹名录,同时建立贵阳古井资料档案。部分保存较好的古井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不可移动文物重点保护。”

贵阳是座山城。自古以来,古井是贵阳人赖以生存的水源之一,一度遍布大街小巷。据史料记载,在贵阳市,仅云岩、南明两城区就有上百口古井。现今市内不少街道仍以井命名,如黄家井、扁井巷、皂角井等。

80岁的李从珍对古井有深厚感情。60年前,她和丈夫迁居贵阳,看管扁井边的蔬菜园。他们用青石砌起井栏,在这里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井水很甜。蔬菜园用井水浇灌,冬天洗衣服不冻手,夏天可以冰镇西瓜”。

随着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保护地下水资源的要求,古井逐渐淡出人们生活。开凿于明代的薛家井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仍以井水清澈闻名,后来被掩埋在楼房下。有的古井只剩下一个标牌,还有的古井被封,以水管引流出水,当地居民仅作洗濯之用。

贵阳市民黎建辉说:“扁井附近的鱼塘一度填平造房,再加上污染,再也没人到井边挑水喝。井里还时常飘着塑料袋、塑料瓶、烂菜叶 成了一个垃圾池。”

贵阳文化局2008年对21口古井进行普查,之后投入资金修缮,分别采取建保护亭、立保护碑、加设护栏等方式给予保护。

黎建辉认为,尽管家里都有自来水,但在井边洗菜洗衣别有风味,“邻里间更加亲密,过去的幸福时光又回来了”。

目前,贵阳已把古井保护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作为规划和建设部门审批基本建设项目的前提条件。对一些影响较大、保护较好的古井,文物局将进一步整治周边环境。

贵阳市文化局文物处处长邓智勇说:“保护古井,就是保护城市的记忆,也是爱护一个城市的生态,在城镇化进程中,应该让沧桑历史与现代文明共生。”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