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宫危墙失修 文物损毁严重

武圣宫何时得以修复

“下雨天,我们都不敢睡觉,害怕老墙(武圣宫侧墙)坍塌砸到房顶。”11月27日下午,家住恩施市武圣宫附近的陈娇(化名)站在自家屋檐下,向笔者诉说着心中的顾虑。

由于房屋离老墙很近,观察墙体脱落的情况已成了陈娇的一种习惯。她告诉笔者,几乎每天都有瓦砾从墙体上方掉下,每年都会有局部垮塌现象发生,尤其是2007年武圣宫“闭门休业”后,这种脱落现象变得更加严重。

作为2003年执行武圣宫修复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恩施市六角亭街道办事处文化中心主任阳希康认为,武圣宫外墙失修成为危房,给附近居民带来潜在危险。他介绍,由于武圣宫是砖石墙体歇山顶木瓦结构(木横梁镶嵌在墙体中)的宫庙建筑,所以其内部建筑与老墙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一旦老墙坍塌,其内部的建筑也将随之垮掉,到那时再“抢救”就来不及了。

在附近住户的印象中,自3年前武圣宫“闭门休业”后,再也没看到有人进去。当笔者问及大殿里面文物的保护状况时,即使是曾出生在武圣宫的黄家森,也只能站在冷清的大门外,望着生锈的铁锁沉默不语。

为了进一步弄清武圣宫的保护现状,11月28日下午,笔者再次来到南门外这块被称作是葫芦坪的台地上,进行现场调查,发现延伸至武圣宫大门前的数十盏路灯已被人为损毁殆尽。

居民告诉笔者,不仅路灯被打碎,就连埋在地下的电线也早在几年前被小偷剪断盗走,因没人看管,大门的锁都被撬了好几次。

笔者绕过斑驳陆离的老墙,从后院进到了“四合院式”布局的武圣宫内部,发现回廊下方的墙壁上有多块字迹模糊的古碑文,这些碑文多为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所刻,主要记载了施南协三营公帮文助章程、祭祀、置庙产及维修等方面的历史。“可惜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没人来管理。”一居民叹道。

笔者来到大殿正厅,一根木质的主横梁因多年失修已出现多处腐朽,白色的粉状物时不时往下掉。“再不整修,要不了多久大殿都会塌下来。”居民望着头顶摇摇欲坠的横梁,劝笔者赶快离去。

“人去庙空”武圣宫难回首

其实,武圣宫并不是从未获得过保护,早在2002年,它就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恩施市政府投入200余万保护资金,对武圣宫进行修复。作为执行修复工作的主体单位之一,恩施市六角亭办事处在接到上级部门的指示后,很快就完成了对武圣宫内部建筑的修复工作。2003年正式对外开放,门票为每人次5元。“刚开放那段时间,还是有很多人过来烧香祈福,尤其是逢年过节。”在附近生活有近30年之久的刘先生告诉笔者,这种香火旺盛的好景并没有保持太久。

2004年底,一私人承包开发,彻底改变了武圣宫的保护命运。开发商与六角亭办事处签订了10年的承包协议。

从此,武圣宫走上了商业化运作的轨道。

第二年,承包商花数万元在庙内新添几尊佛像,随即又将门票抬高至15元,过高的门票很快缩减了大批前来参观的游客,无奈之下,承包商不得不将门票降至10元,可惜这次降价,并没有扭转经营不利的局面。

到2007年,再也无力支撑下去的承包商借老墙失修已成危房之由,将武圣宫“闭门休业”。

老墙困境何时才能解除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官员告诉笔者,六角亭办事处多次联系承包商无果后,武圣宫真正陷入只能靠一把铁锁来维持自保的境地。

为何“老墙失修成危房”会成为武圣宫闭门的理由,关门3年后还能继续以危房的姿态与世人保持距离?

阳希康告诉笔者,这主要还是因为缺乏维修资金所致。“我们也曾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过老墙失修的情况,但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获得资金支持。”阳希康按老墙的保护状况作出初步估计,老墙的修复费用至少需要上百万元。

据阳希康介绍,2003年,由恩施市政府投入的200余万保护资金,主要用于武圣宫内部建筑的修复,如将庙内居住的10余户人家集体搬迁,并给予其资金补偿,在庙前空地修建新房,同时为内部建筑上漆、挂匾等。对于庙外的保护,主要集中在修复石梯、增设路灯及铺设电线等方面。

对老墙的维修,阳希康称当时只进行了局部加固,加固的方法是直接在墙体上填塞石头,以及将墙体上的窗户稍作改动。

曾参与过武圣宫老墙“危房监测”工作的恩施市房屋鉴定科金科长称,老墙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墙基沉降、墙体安全使用年限超标及墙体开裂、倾斜等方面的自然危害,需及时进行加固保护。

“现在老墙的修复不是加固就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拆除重建才能真正确保安全。”阳希康告诉笔者,对于古文物的修复必须遵循“修旧复旧”的原则,不能改变原样。“既要确保安全,又得遵循复原规则,但现在还没有获得省文物管理局的修复审批,更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要解决老墙的困境实在很困难。”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