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古窑博物馆修缮即将竣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窑新雕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人们在印制“心砖”

经过近半年的紧张施工,南长古街古运河大窑路段的4座破损较严重的古窑即将修缮竣工。不久,这些曾经残破不堪的古窑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市民面前。

手工制“心砖”见证爱情

如今的大窑洞窑址,起自伯渎,经沙巷到公基弄,过马场上、高步沿到墩上,过邱太桥、黄家桥、穿过陆清桥直至石街上,全程约四公里。百余座砖窑,沿河延绵排开,终日烟雾弥漫,运河边运砖的船只来往不绝,蔚为大观。这一带原是一大片芦滩,几经沧桑,逐渐形成市场,1932年改名为大窑路,沿用至今。

对无锡南门古窑址,专家们的评价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瓦历史的博物馆。这里尚存20余座古窑,极其珍贵。2003年6月,窑群遗址被公布为无锡市文保单位。

2010年3月25日,依托古窑遗址而建,以展示南长古窑业历史文化和古窑制作工艺为目的的古窑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从而揭开了南长古运河边古窑业的新篇章,曾经以烧窑为主、灰尘漫天的手工业生产地,变成一处文化旅游休闲的场所。“在这里可以了解古窑的发展历史,学习自己手工制作窑砖,作为特别的礼物加以纪念!

今年5月1日,无锡20多对新婚夫妻还在古色古香的清名桥上举行了传统的“三拜”结婚仪式,然后在古桥畔的新制砖上,留下了两个人的手印,并签下了自己的姓名和日期,以此向深爱的对方证明他们之间爱的“永存”。在新人们的结婚誓言中,手工制作的“心”砖成了爱情的见证。

古窑遗址初展新姿

2010年3月25日,南长古运河畔的古窑遗址旁,鼓声震天,人头攒动。那一天,原来的古窑遗址,变身“无锡古窑博物馆”,以一种古老而骄傲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古窑,窑洞,满面尘灰的窑工,驰名远近的无锡产窑砖……这些景象,是这个地方的人再熟悉不过的。当地历史上的窑业大家刘氏的后人刘浩源、刘锡明向人们描述了当年的盛况。

71岁的刘浩源、64岁的刘锡明,一对堂兄弟迄今住在这里。他们说,昔日这里有着“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的繁盛景象。令他们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窑工们对于生活的“享受”——洗个澡。

当年烧窑的燃料是砻糠、柴、竹子、木头这些东西,大窑路上空天天浓烟弥漫。在高温的砖窑里进进出出的窑工们赤裸着上身,腰上挂着一条“裙子”,全身黑灰,只有一双乌溜溜转的眼珠子是亮的。人们戏称他们是“窑煤子”。每到晚上,到跨塘桥下的浴池里泡个澡,是窑工一天最大的享受。洗澡的规矩是先在浴室门口用大水缸的水冲洗干净,再进大池。

 

由于当年的古窑址部分已经破败不堪,无锡当地有关部门斥资对古窑址进行保护性修复。如今,修复即将完工,不久将向游人开放。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