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复原沙面模样

修复前。沙面北街61号,建于1915年,曾是渣打银行(英)、好时洋行(荷兰)、德士古洋行(美)的旧址。

修复后恢复了原来的红砖清水墙
广州市民热心提供文物建筑线索市民文物保护意识提升
沙面建筑外立面修复首先提高了领导的文物保护意识,沙面街道办的新领导出大力,协调了方方面面,是历届沙面文物保护意识最高的领导班子,尊重专家的意见,基本上没有干预,同时也不断学习。
向市民多宣传,也能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希望在亚运后能把沙面的整饰经验推广出去,在外国修复文物都有一个让市民进去参观的空间,施工方案也会公示,这是我们还未能做到的。
沙面建筑外立面修复工程设计师汤国华
“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沙面历史文物建筑的修缮不会这么成功。”
始于年初的沙面历史文物建筑修缮维护工程,尽管让宁静的沙面一度变得烦嚣、灰尘弥漫,甚至为此一些居民和单位需要搬移,“但总体来说,大部分的单位和居民都很配合。”沙面街道办高志强主任感言。
居民们还积极地提供沙面建筑的老照片供修缮者参考,并奔走于修缮现场,贡献他们脑海中关于沙面文物建筑的各种历史记忆。
由于沙面没有一张租界的历史建筑图纸,资料很少,多数只能通过勘察,参考十几年前的测绘图,采用考古探方的手段,把墙体最底面的材料和颜色探出来,作为本次外墙复原的依据,因此,沙面居民对老建筑的点滴记忆都成为修复的重要依据。
汤国华教授回顾沙面保护工作这些年走过的坎坷历程也无不感慨:“广州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无论是领导还是居民,这些年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与
我在这住了60年,这个楼是黄色的
去年9月份,负责沙面修缮施工的AIM公司进驻沙面后,开始对历史文物建筑进行梳理。在沙面南街58号勘察中看到,当时的整个楼面被涂得如同卡通片里的绿色房子一样滑稽。这栋清末民初的文物A类建筑,曾作为中国盐务副总稽核的住宅和中国两广盐务局旧址,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忆。
AIM公司工程师邓卓明回忆说,住在这栋建筑后面的梁阿姨,一见到邓卓明,就主动拉住他介绍:“我在这里住了60年了,刚解放就住这里了。”
她拿出原来在楼前留影的黑白照片说:“原来根本不是这样的,这个楼是黄色的,绝对没错,你们应该按以前的样子搞好它。”梁阿姨的热情不但给了邓卓明以信心,也为他们提供了修复外立面的关键证据。
经过精细的研究,沙面南街58号外墙不但从绿色恢复成浅黄色,而且外墙的“意大利批荡”工艺也得到运用和恢复。
“在勘探、修复工程中,不时有年纪稍大的市民主动过来跟我们说这个楼原来是什么样子的。”汤国华说,市民提供的沙面记忆,既有从父辈那里“继承”的,也有自己亲身见证的,让这次的修复工程更趋于恢复保持文物建筑的“原状”。2010年初,冷风中夹杂着丝丝湿气,寒气入骨。汤国华和施工人员正在三街5号、四街1号作勘察,一位大叔先是站在旁边安静地看他们作勘察,当听到汤国华他们分析、判断这些建筑的历史原貌时,大叔再也按捺不住,告诉汤国华:“这个位置以前有扇铁门,那个位置是一扇窗。”最后,大叔还拍着胸脯打包票:“我在这条街生活了大半辈子,肯定错不了!”
“在修复过程中不时有居民告诉我们外廊地面的原始材料等等,非常热心。我认为这更多是一种很深的感情,是一种责任感。”沙面街道房管科骆志华对此很有感慨。
“胜利宾馆,省外办等单位或住户都大力支持修复工程,甚至带头配合恢复外廊。这很难得,可以看出业主或使用方的文化素质和情感。”广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处的文物建筑专家刘春华说道。
可惜的是沙面南街28号、沙面南街30号、沙面大街48号等单位由于意识、使用习惯等原因,在这次的修复工程中不愿意恢复外廊。“对不配合的单位,只能等时机成熟再慢慢调解,人的工作是最难做的。”刘春华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反思
想想可惜 这么有价值的老房子被我们破坏了
沈娟生于1950年,是某机关的退休干部,上世纪90年代后一直居住在沙面南街某机关宿舍大院。她回忆道,当时为了改变自家居住条件,沙面街坊纷纷把外廊封住,来扩大房间的面积,还把木质百叶窗换成铝合金窗,搭起简易卫生间。直到近十几年,沙面人才逐渐认识到这些老房子是文物,不可以随便乱动,“现在想想都觉得太可惜了,这么有价值的老房子就这样被我们破坏了,主要还是认识和意识问题。”沈娟不无懊悔地说。
“前两天,借着亚运会放假时,我才刚去沙面看过,好像又回到了从前,真的跟以前小时候去玩的那个沙面一模一样,很漂亮。”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冯女士,是广州一家酒店的职工,小时候经常跟着爷爷去沙面看“猪仔炮”,沙面对于她而言,是一个满载着童年烂漫回忆的地方。
“这次借着亚运的东风,沙面历史建筑经过修缮,这里真的变得有味道多了,我是说比沙面被涂得像卡通世界的时期。”说到这里,冯女士不禁感慨万千:“体现一个城市气质的不仅仅是高楼大厦,更应该是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那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她说:“都说广州有两千年历史,很多人说没感觉到。这次迎接亚运,沙面让我看到了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广州,这是我作为一个普通市民觉得最高兴的事,以后也应该一直保护好,这都是财富啊。”
故事
发廊搬迁为法国领事馆修复让路
“爱一个东西自然就想保护她”
2010年11月10日下午,曾在沙面南街20号的国家A类文物建筑里开“美发中心”的黄少敏,又一次来到这里清理搬迁后剩下的杂物,把它们搬到新店址里去。实际上,10月31日,她就依依不舍地结束了在这栋建于1890年的建筑里长达13年的营业。
沙面南街20号,曾是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法国领事馆旧址。
1997年,黄少敏租了这里一楼西面的房间和外廊,加起来有70多平方米的地方,开了一间“Asalon 美之道”的美发中心。能在百年的法式建筑里做头发,自然是生意兴隆。
今年年初,沙面街道办事处和广东省外办的工作人员找到黄少敏说,为了配合亚运,沙面历史建筑的修缮工程也要展开了,按照对文物建筑的修复要求,这栋建筑将按照原来的样子恢复,所有外廊都将被恢复,所有工程在10月31日前要完成,希望她能配合搬迁。
尽管还差几个月租期才到期,黄少敏听了还是点了头,同意搬迁了。沙面街道办和省外办的工作人员也由衷地松了一口气:“看来,大家的文物意识都提高了。”
2010年10月31日,黄少敏在玻璃门上贴了一纸告示,“发廊搬至沙面大街53号海关会议中心大堂内。”她给在沙面大街20号的值班员留了名片,让他们帮着通知来做头发的客人到新店去找她。
新店只有30来平方米,比原先的店子小了一半,租金却从原来的6000元猛涨到一万元一个月。“真的很舍不得。没办法,保护文物需要。”黄少敏说,她经常回忆在这里度过的点点滴滴,特别是人生那段美好的时光。
11月10日,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旧照片,汤国华教授的团队制定了修复方案,这栋饱经沧桑的建筑,恢复了往昔的风华。
“爱一个东西自然就想保护她,既然搬迁对沙面有好处,我们配合。”黄少敏身材高挑清瘦,目光透着疲倦与忧郁。
专家视点
为什么要恢复沙面本来面目?
“现在每去一次沙面都赏心悦目,真的很开心,像是自家的宝贝一样!”刘春华和沙面打了十多年的交道,对沙面情深似海。这次沙面建筑立面整饰与修复工作也圆了她多年的梦。“苏联领事馆东侧的那座旧房子(哈德爵士住宅),拿着旧照片去看,简直一模一样,一点都没变过。”描绘沙面的现在,刘春华难掩喜悦之情,如数家珍。
“沙面记载了当时社会发展历史的信息,包括鸦片战争、通商口岸、广州商业文化、近代革命历史等等。和全国其它城市一样,我们都经历了一个大拆大建,大量拆毁文物,对历史街区和文保建筑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很多的历史信息断裂了,很多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历史信息断裂了。这其实将之上升到中国历史文化、历史信息的断裂一点都不为过。为什么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都消亡了,而中国的历史文化却延续了五千年之久呢?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应该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和呼吁恢复沙面的本来面目。”
责任编辑:八寶钿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