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师裘盛戎旧居再遭厄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裘盛戎旧居

昨日,前门西河沿街215号裘盛戎旧居,墙上写上了大大的“拆”字。

去年11月险被拆毁的京剧大师裘盛戎旧居,又一次面临被部分拆除。

日前,落款为“北京市宣武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委员会”的拆迁公告贴到了裘盛戎旧居所在的前门西河沿街上,作为保护院落的裘盛戎旧居依然在拆迁范围内。

时隔一年拆迁再启动

本报曾在去年11月13日对裘盛戎旧居面临拆迁进行报道,多名专家呼吁停止拆迁。随后,原宣武区文化委员会表示,已对裘盛戎故居等涉及拆迁的7处历史建筑制定保护方案,核心是“最大可能地原址保护”,被拆掉的部分建筑将来会按原样恢复。专家对此并不认可,认为应该原址原状保护。

时隔一年,拆迁公告再次出现在西河沿街上,涉及的单位和居民要在今年12月28日完成搬迁。

拆迁公告中称,将进行前门西河沿街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已取得京建宣拆许字 [2009]第251号房屋拆迁许可证,拆迁范围东至煤市街路、西至南新华街、南至前门西河沿道路规划南红线、北至前门西河沿道路规划北红线。

此次共张贴两份房屋拆迁许可证。其中一份显示,[2009]第251号房屋拆迁许可证拆迁期限是从去年11月19日至今年11月18日;另一份许可证上,拆迁期限又从今年11月19日开始延续。保护院落213号、215号(裘盛戎旧居)均在搬迁的具体门牌中。

开发方:保护院落不算文保

对于拆迁公告的落款和公章,宣武住建委工作人员解释,由于西城宣武两区合并时间不长,所以目前公章还没更改。对于保护院落列入拆迁范围,住建委并未给出解释。开发方北京市创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的马经理称:“保护院落不算文保”。

据工作人员介绍,此次道路扩宽中,由于213号、215号对面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正乙祠戏楼,所以只能选择道路北边的213号(1号)、215号(1号)进行拆除,“1号”指的就是院内的南房,起码有1米多宽。

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顾问组成员徐苹芳介绍,不仅是213号院、215号院等挂牌的“保护院落”,即便是没有挂牌的,也要进行整体保护。“整条胡同、整个旧城都要整体保护”,并且这个项目在最初就没有上报市规委由专家论证,本身就不符合程序要求。后来,西河沿街拆迁项目经过了“大会小会好几次研究,早就被否了”,“让开发商死心吧”。

专家顾问组的另一成员谢辰生也表示,已经将此事告知市规委,“西河沿街绝对不能拆”。

■ 探访

灰砖墙上一个“拆”字

专家称此类胡同可考虑改为单行线,不必为扩宽道路拆迁两边老建筑

西河沿街在北京的胡同中不算窄,宽的地方可三辆车并行,窄的地方两辆车并行也没问题。徐苹芳称,这样的胡同可考虑改为单行线,不必为了扩宽道路而去拆迁两边的老建筑。

胡同西口的正乙祠戏楼挂出了京剧《梅兰芳华》的广告,除了这栋修缮后重新开放的戏楼,215号和213号就是胡同中最精致的建筑了。215号院门口的石墩和大门一角“保护院落”的标牌,显示了这个院落的历史和今天的地位。可院外的传统灰墙上,一个圈起来的“拆”字显得与这个氛围不太协调。

215号目前是某交流协会办公地点。工作人员胡先生称,至今拆迁办的人还没来谈过,感觉“很强势”。按拆迁公告的说法,院子就要拆掉南房至少一米多宽的地方,等于是四合院的“脑袋”没有了。

去年7月,文物局局长孔繁峙明确,只要是旧城范围内的平房、四合院等传统建筑,即便不是挂牌保护院落也绝不能拆。今年11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旧城地区,一般不再安排重大建设项目,现有历史文化保护区不再进行拆建。

有关专家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涉及旧城的所有项目都要进行严格的论证、审批,不能对现有旧城再进行任何破坏。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