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各地参与重建经营会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市遗迹尚存会馆仅剩一成多 专家建议各地参与重建经营会馆

●代表建议

制定“会馆保护与利用规范”,实施调研和普查;设立会馆文化产业区;吸引会馆当地企业,修复利用会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谁投资、谁受益”和“谁使用、谁保护”的原则,扩大文化保护区文物和准文物的利用价值。

 

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会馆,曾经是北京城里除了皇宫和皇家园林之外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北京历史上有过的600多座会馆,如今有迹可循的仅剩75座,其中,只有成为刘老根大舞台的阳平会馆和能吃饭看戏的湖广会馆,还算保存完好。

近日,市人大代表宋慰祖和有关专家对北京的会馆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叹息,多数会馆已被拆除,保留原貌的会馆寥寥无几,会馆资料没有系统整理,许多文物流散民间。调研发现,会馆早年原建地区都有着重建当地会馆的强烈意愿。宋代表提出,这正是会馆文化和会馆经济的未来发展之路。

●代表调查

1945年后会馆沦为大杂院

根据宋代表调查,自明朝定都北京,开始大规模都城建设时,各地在北京的会馆建设也同步进行。1420年前后,在原崇文区产生了最早一批会馆——南昌会馆、芜湖会馆、浮梁会馆。明中期又在这一地区出现第一家行业会馆——颜料会馆。清朝时会馆数量大增。在原宣武区,清朝时会馆曾多达405家,并出现了最大的会馆——安徽会馆。

宋代表指出,历史上的会馆作用是各地在北京的同乡进行互助联络、协调交流场所。事实上,会馆是各地人在北京的根,承载着历史,有着各地人在北京的过去,有着他们的辛酸和辉煌。历史上众多会馆带来了各地建筑、饮食、医药、戏曲、音乐、舞蹈、礼仪、科技、民俗等,对北京文化及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举子、官员、商人,将各地不同文化带进北京,又将京师文化传播到各地。

据史料记载,一直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会馆建设才基本停下来,很多会馆的主人纷纷到大后方避难,会馆的功能到此基本丧失。1945年以后,大量会馆沦落成大杂院。1956年取消了会馆,功能彻底消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北京城市改造,明清建筑群落在大量消失。

会馆文化发展缺目标规范

宋代表指出,如何让沉寂无声的历史遗迹被激活,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是体现人文北京内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部分会馆经过修缮恢复,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使用价值。然而,会馆总体现状堪忧。

宋代表指出,多数会馆建筑已被拆除,许多文物流散民间或丢失。现存少数会馆仍在列入拆迁规划,逐步减少。目前列入国家、市、区文物保护单位的11座,档案登记保护项目的会馆64座。“只有这75座会馆算是有迹可循的。”北京最大的安徽会馆在很多年前就准备利用,但至今未完成腾退。保护资金不足,利用方法单一。会馆文化产业建设中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规范标准,实践运作困难重重。

●现场走访

中国第一家会馆仅剩院门

近日,记者随宋代表对前门地区的部分会馆进行了走访。前门长巷五条狭窄的胡同里,紧靠边的几间砖房和胡同里的其他老旧房屋一样,并不起眼。一阵寒风吹拂下,房顶的杂草摇摆了几下,让这几座砖房更显凄冷落寞。没人会想到,这里就是史学界公认的北京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会馆——芜湖会馆的所在地(见图)。和其他房屋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在中间的两间房中间,保留着一扇有些清朝风貌的院门,灰砖灰瓦,如果不仔细辨认,院门便被淹没在两侧灰墙之间。

“来考察过的专家无不惋惜叹气”,曾和宋代表一起调查的民盟北京市文化委员会委员陈斌对晨报记者说。

据宋代表了解,目前,很多会馆和芜湖会馆一样,使用者是会馆功能去掉后迁入的居民,形成了大杂院,“不少院落出租给了外来人口,会馆文化彻底消失,大杂院里的居民是不会传承会馆文化的。”

据陈斌介绍,除了史学界公认的第一家芜湖会馆外,南昌会馆是1949年北京市政府认定的第一家会馆。而记者走访发现,它的所在地就在离芜湖会馆不远的长巷四条,可如今却没有一点痕迹,连院门也没有留下。“不论谁是第一,它们肯定都是北京最早的一批会馆,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最大,它们是最应当受到保护的。”陈斌指出。

中国第一家行业会馆前途未卜

据宋代表调查,1949年北京市调查的386座会馆里最多的是山西省会馆,一共有38座。其中工商会馆多达十几座,主要集中在现在的原崇文区。

前门外的平遥会馆,是由山西的颜料、桐油商人建立的,所以又称平遥颜料会馆。这是中国第一家行业会馆,建于明万历年间。负责修缮此处的工作人员为我们打开了大门,里面已经修缮一新,白墙,红柱子。据介绍,这里是从去年开始修缮的,即将验收。

宋代表说,明清工商会馆维系人际关系的是经济利益,而维系人际关系的主要形式则是祭祀共同的行业神,都供奉着各自不同的祖师爷。“会馆不仅体现着各地的建筑风格,同时还有着丰富文化内涵。”

据了解,颜料会馆属于普查级文物,修缮后的用途还是个未知数。“目前还没有怎样利用的规划”,据宋代表了解。

●出路建议

各地参与会馆重建经营

此前,宋代表和陈斌一道走访了部分会馆所在地政府和企业。陈斌介绍说,不少企业愿意修缮祖先在北京的会馆,更想利用这些会馆经营。“他们认为在祖先辉煌的地方经营是一种荣耀。”

宋代表指出,让原初建设地区重建会馆正是未来的会馆发展之路。“由当地修缮、利用他们各自的会馆,布上他们带有当地文化的家具、装饰,在这里注册经营时,他们是不会把山西会馆变成广东歌厅的。”

宋代表说,现在台湾会馆发展不错,未来也可以出现类似的浙江会馆、山西会馆等。

宋代表指出,如今的文物保护理念不应是单纯性的保护,应该将文物保护与文化保护相结合,发挥经济价值,才是文物古建筑得以长久绵延的根基。“把会馆发展局限于文物保护,既不现实,也不能发挥会馆文化的最大价值。”

●权威意见

利用遗址建设博物馆

日前,本市出台的《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指出,以安徽会馆、湖广会馆为中心,利用百余处会馆遗址,规划建设博物馆、文艺演出场所及其他文化场所。举办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及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高端文化展览。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