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建什么新地标比得了“爱莲堂”?

来自《光明日报》的消息说,坐落在湖南省衡阳市郊华新开发区柘里村的“爱莲堂”,拆迁已成定局。为什么地方族人抵制、社会各界瞩目了数月之久的这个祀奉周敦颐的重要场所,最终仍然接受这种命运呢?因为当地的文物部门给出了结论:那根本不是文物。既非文物,那就是几间摇摇欲坠的破房子,拆起来就顺理成章。何况,也不是灭顶之灾,挪个地方,人家还给你重建呢!

关于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不熟悉他这个人的人可能很多,但熟悉他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的可能更多,他的《爱莲说》是编进了中学课本的,应该影响了几代人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衡阳的“爱莲堂”,显见脱胎于此。“爱莲堂”是不是文物权且搁置,看到这则新闻时我首先感到的是困惑,困惑什么呢?“文化”之争在我们的国度愈演愈烈早已有目共睹,连孙悟空、西门庆这种子虚乌有的人物,也纷纷有了“故里”,而且不止一处,你撕我咬,乐此不疲,连国家文化部长都看不过眼,前两天出面痛斥了各地的这种乌烟瘴气;何以衡阳反其道而行之,对历代相传实际上形同坐实的文化招牌却反而视之如敝屣呢?

但凡咱们中国的事情如果想不通,就往“经济利益”那里去联系,大抵不会有错。果然,他们本地的《法制周报》先前报道说,“爱莲堂”所在之处已被规划成一条宽阔的马路,周边拔地而起的一幢幢商品住宅楼将伫立在道路两旁,有人直言不讳“这里将是衡阳的富人区”。那么,这处原本充满了郁郁生机的市郊,已为政府视为GDP的一个新增长点,众多房产开发商没有理由不当作掘金的必争之地。这样来看,“爱莲堂”的结局简直顺理成章,且进一步印证了在不少决策者眼中,“文化”纯粹是一件能否牟利的工具:能带来经济利益的,不是文化也可以冠上“文化”的招牌,美滋滋地 “继承”、“弘扬”;而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只有闪开、让路的份儿。就算“爱莲堂”属于文物,在这个口头上讲“文化”的时代,有人要动它的脑筋,它也只能是命该如此。

当地文物部门说,该祠堂在抗战期间受到过一次大的破坏,2003年族人集资修缮时,大量使用钢筋水泥、瓷砖等现代材料,建筑原风貌发生根本改变,仅两边的风火墙保留了旧观。祠堂所悬挂的周总理题款,摹自他处,与周总理原手迹无直接关联。云云。不能说没有道理,但这种专业部门的“文物观”,在我这个非专业人士听来,也近乎吹毛求疵。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文物与否,全国很多挂着保护单位牌子的建筑都可以毫不犹豫地推倒了。1944年被破坏时的“爱莲堂”就是宋代遗存?武汉黄鹤楼那里有个陈列,我们可以看到黄鹤楼一个朝代一个模样,是不是只有唐朝崔颢题诗时的那个才叫文物呢?就说天安门吧,1970年的那次大修就是拆掉重建的,建好后的城楼甚至增高了,还应该叫文物吗?我们当然期望文物部门的工作实事求是,但最担心他们沦为地方权势的工具。

衡阳市要让取代“爱莲堂”的商住宅成为本地的新地标,而一个不用动脑筋就能想到的问题是,还有什么比“爱莲堂”这个千百年传承而来的地标更有号召力和吸引力呢?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