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将编制“后三峡”时代文物保护规划

记者今日从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三次年会上获悉,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已经委托湖北、重庆两省市文物部门编制“后三峡”文物保护总体规划,规划将以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为重点,包括地面文物的维修开放、消落区地下文物抢救保护以及出土文物的修复、展示、收藏和研究等各项内容。

据悉,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是我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涉及考古单位最多的一项文物保护工程。1997年以来,共有110家专业单位参加了三峡库区文物抢救保护的大规模会战。直接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累计七千余人,涉及文物、考古、建筑、地质、测绘、水文、水工、航运交通等诸多行业和学科。

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库区共出土文物24万余件套,其中 6万余件套属于较珍贵文物,为研究三峡地区文明进程、环境变迁、社会发展和构建完整的三峡文化历史序列积累了大量实物资料,为研究三峡地区文明进程、环境变迁、社会发展和构建完整的三峡文化历史序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与此同时,围绕着这些实物资料,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课题研究,涉及社会、经济、历史、民族、宗教、农业、冶金、水利、交通、建筑等众多领域,并公开出版大批考古报告和研究论文,极大的促进了大三峡大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对三峡文物进行保护的初期,三峡库区仅有白鹤梁题刻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随着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以宜昌黄陵庙、秭归凤凰山古建筑群、奉节白帝城、云阳张桓侯庙、忠县石宝寨、丰都高家镇遗址、丁房阙—无铭阙等为代表的文物,其价值得到充分认识,陆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 年6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成开放,此后,张桓侯庙、石宝寨、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屈原祠等陆续开放,大量文物、古建筑、古民居的集中展示,也为促进了库区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为三峡库区移民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三峡工程的竣工,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已经基本结束并通过验收,从明年开始,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将步入“后三峡”时代。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