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晚报老记聚焦扬州古城保护

扬州新闻网讯去年,我市因在古城保护和改善人居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扬州古城保护成为全国媒体聚焦的热点。昨天上午,会聚了包括《新民晚报》、《扬子晚报》、《今晚报》、《羊城晚报》、《楚天都市报》等全国32家知名报纸总编辑及记者的“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看江苏”采风团一行抵达我市采访。市委书记季建业在双博馆亲切会见了采风团一行,并介绍了我市古城保护与文化扬州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与做法。

扬州的文化兼具“连续性”与“包容性”,季建业以此为切入点,精辟地概述了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以及“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他说,扬州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古城保护,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在延续历史文脉、融入现代元素的过程中,提升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形象。

保护古城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季建业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即保护古城区历史街巷体系、保护古城建筑风貌、保护古宅名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古城遗址。如何保护古城?季建业又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扬州的经验,即“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工程,古街巷体系改造工程,文化名城解读工程,‘绿杨城廓’新扬州工程,非物质形态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保护古城同时改善老百姓生活质量。”

季建业说,在古城保护中,扬州一方面在尊重老城区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对主要街道沿街建筑进行了整治,将散布在全城各处的文物保护建筑逐一腾空,维修恢复后对市民开放。同时,对老城区的200多幢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沿街建筑进行“穿衣戴帽”式的整治。另一方面,启动历史街区整治,改变了一些深街小巷年久失修、污泥遍地的景象,消除了主城区上空纵横交错的“蜘蛛网”。在瘦西湖风景区,净空中看不到现代建筑屋顶,景区天际轮廓线分明,“放气球法”虽“土”却很有效。古城遗址保护工程使唐城、宋城、明清古城遗址得以再见天日。文化名城解读工程为名店名宅、古井古木、重要街巷等派发了300多张历史“名片”。

绿色是扬州城市文明的底色。季建业说,这几年全市一共增加了1000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还建了200多个公共小游园,使老百姓出门走300米到500米就能进入一个绿色空间。此外,全市花了30多亿元整治好瘦西湖和20多条城市河道,还打造了古运河、漕河、北城河三条风光带。在挖掘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明中,扬州十分重视对雕版印刷技艺、扬州剪纸、扬州玉雕、扬州漆器技艺、扬州评话、扬剧、扬州清曲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并通过政府补贴、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激活传统技艺。在保护古城过程中,扬州十分注重改善百姓生活质量,充分考虑生活其间的市民对现代人居条件、生活幸福指数的追寻,对深厚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文明的共享。

季建业说,扬州的古城不仅是扬州的,也是全国的和世界的;扬州文化不仅属于扬州,也属于全国和世界。因此,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是扬州与生俱来的特质与责任。

最后,季建业希望记者们在扬州多走走、多看看,为扬州发展多提宝贵意见。

据悉,“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看江苏”由中国晚报协会和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扬子晚报承办。扬州是此行的第二站。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