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80岁老宅就地保护 将建社区文化中心

在洋泾港和张杨路交界处,芳草萋萋中一幢青砖古宅默默矗立。这就是浦东700岁的洋泾古镇惟一留存下来的两间古宅之一的李氏民宅。

近日,民宅周遭的杂草开始清除,土地也开始进行平整。记者从洋泾街道获悉,这里将建成社区文化中心,李氏民宅将成为百年古镇的历史展示厅。

李氏民宅“生存”坎坷

李氏民宅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为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动地面文物。现存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特点为中西合璧,红墙翠瓦、双层楼房,呈“回”字型,二进一院。四周外墙砌清水嵌红砖带,南向立面采取西式装饰,里面为中式庭院,门框、窗棂雕刻各种花鸟图案,雕花门窗上嵌有彩色玻璃。

从现场踏勘来看,目前保存的建筑东面和南面都留有院基的痕迹,估计原来都还有一个院落,上海交通大学的古建筑保护专家曹永康告诉记者:“我们希望修缮后能恢复其原有的风貌。”

李氏民宅原来湮没在大片的危棚简屋中,随着新区土地储备工作推开,李氏民宅崭露出其历史的容光。然而,由于长期缺乏修缮,李氏民宅的砖木结构已严重“受伤”,2004年一场火灾又让老宅的境况雪上加霜。考虑到当地保护有困难,文保部门曾经试图将它整体迁移到高桥古镇异地保护。

修旧如旧就地保护

这一消息让洋泾古镇居民很难接受。洋泾街道办事处常委副主任王德宏闻讯赶到李氏民宅查看,倾听居民的意见,并请来有关古建筑保护专家评估,“得出的结论是李氏民宅留在洋泾镇最好。”

在调研中,他们还得到一个意外之喜:火灾中,李氏民宅的全部木结构门窗已经被文保部门妥善保存,没有损坏。

“中国砖木结构的建筑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只要不断修缮,可以长期地使用下去。”曹永康很有信心让李氏民宅恢复青春,“修旧如旧,同时按照现在的使用要求安装宽带、铺设水电线网。”

古宅将成市民文化广场

“孤零零的古宅很难融入社区。”洋泾社区党工委副书记佘治中透露,李氏民宅周遭一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将建起一个市民广场,有市民学校,有茶室,两片由市群众体育基金立项的篮球场计划在今年9月间建成。

修复后的李氏民宅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还将设立市民分校、市民茶室、休闲长廊、树木花草。“洋泾港畔一万多平方米的绿色,无疑将给张杨路两边的高层住宅增加亮色。”

洋泾社区有陆家嘴后花园的美誉,700年的历史和轨道6号线使之成为上佳居住区。然而,洋泾镇也有一个不足:缺乏群众活动的文化广场。“最大的一个广场在栖山路,随着栖山路打通,这个建在断头路一端的广场也将消失。”佘治中对李氏民宅能被批准建成洋泾老百姓的文化广场感到很欣慰:“洋泾镇的236支文化团队可以轮流来活动了。”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