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尝试以“遗址加公园”模式保护文物

在世界釉下多彩瓷发源地长沙铜官窑遗址上建设一座公园,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将这些瑰宝的内涵价值展示给世人。中国文物考古界试图用“遗址加公园”的模式,平衡文物保护和利用这杆“天秤”。

16日,中国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长沙铜官窑研究中心铲下了第一铲土。为配合遗址公园的建设,长沙铜官窑也启动了1956年被发现以来的第五次正式发掘。千百年来静卧湘江之滨的长沙铜官窑再次被惊醒。

长沙铜官窑位于湖南长沙望城石渚湖至铜官镇一带,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这里烧制的瓷器突破了传统的单色釉,高温釉下彩的成熟打破了以往“南青北白”的单调格局,代表了这一时期湖南乃至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历史上,长沙铜官窑曾远销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铜官窑遗址为核心,遗址公园拟在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设遗存文物展示、博物馆、研究中心、陶艺工场、纪念品和仿制品烧制场以及文化休闲度假设施等。其中,博物馆将生动再现当年铜官窑“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繁荣兴旺的生产景象。

湖南省考古所所长郭伟民表示,遗址公园的建设、开放和考古发掘将同步进行,民众可以进入考古工地,现场感受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历史文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如何均衡是令中国文物界颇为伤神的事情。多年的思索和探索后,“考古遗址公园”理念逐渐浮出水面。2009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在长沙铜官窑遗址设立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十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早在多年前,中国文物部门就在陕西秦始皇兵马俑等遗址探索“遗址加公园”的可行性,在秦始皇兵马俑参观者也可进入现场,体验发掘过程。

通过对文物的有效管理利用,让考古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并惠及当地民众,是“遗址公园”理念提出的初衷。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也正是在践行这一原则,拆迁的居民将统一搬入遗址公园规划的仿古街,不仅居住和卫生条件大为改观,遗址公园开放后在商贸方面也将受益。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