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庙反复扫描50次 都江堰遗产建“数字三维库”

昨日,全世界顶尖制造业、工程建设行业和传媒娱乐业的设计大师会聚北京,一起探讨三维设计技术在四川灾后重建行动、台湾创意设计、欧特克画廊等方面的运用。其中,三维技术用于我国世界遗产保护的项目颇为引人关注,而都江堰遗产作为第一个实施项目,在未来一两年内将建数字三维库,以利于长远保护。

城隍庙被选为第一“扫描”

欧特克中国研究院院长黄健铭说,目前,他们正在与同济大学建筑学院一起合作,在都江堰进行一个更为庞大的三维设计工程,称为都江堰遗产保护及都江堰“数字城市”项目。

“去年地震发生后,二王庙等庙宇受到了一定破坏,对都江堰的所有庙宇楼阁等进行三维扫描,建立三维数据库迫在眉睫。”黄健铭说,对都江堰景区文物价值高的主要庙宇殿堂的扫描工作已经开始。始建于明代城隍庙的,被选为第一个扫描对象,仅此一项的扫描工作就十分庞大。

一座庙要反复扫描50次

黄健铭说,设计人员进场后,用3D扫描技术从各角度采集庙宇的信息,大小塑像甚至殿堂内的烛台等细小物品,都要从多个角度扫描多次,它们在庙内所处方位、大小等信息都汇入三维数据库,设计人员进行3D扫描时,为了不损伤文物设施,在爬上爬下扫描时都非常小心,还要避开游客进入扫描数据中。

“城隍庙的3D扫描采集十分辛苦,一座庙就要反复扫描50次,很多游客看到设计人员对着塑像等不停地拍,还以为我们在拍电影呢!”

每一样设施都有坐标数据

黄透露,目前,城隍庙3D扫描已完成,通过数据的整合,一个完整的三维城隍庙可以在电脑上完整显示,每一样设施和陈列品都有明确的坐标数据,这将为它的保护提供有力支持。都江堰遗产保护的工作计划还要进行1到2年左右,所有庙宇都将建三维数字库,并提交给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存档。

记者另从“大师汇”当天进行的工程建设行业分论坛上了解到,“数字都江堰”项目也引起了设计大师的关注。“数字都江堰”计划通过三维技术,为灾后重建的统一规划提供数字支持。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