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遗址保护设施建设简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庭故城西大寺现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庭西大寺保护棚效果图(将于2007年建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河古城保护设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白杨沟佛寺遗址

北庭故城西大寺保护蓬设施:

北庭古城有内城(皇城)和内城中的小城(宫城)组成,其形制、布局和建筑特点分析,马面、敌台、角楼、瓮城和羊马城等的设置不会早于唐代,具有唐代中原和回鹘时期的风格外,还有内外两重城,城外四面环水的布局,在新疆古城建造史上非常独特的。

西大寺整体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南北残长70.50米,东西宽约43.80。地面以下是夯土台基,地面以上全部用土坯砌筑。整个遗址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面是庭院、配殿、曾房、库房等建筑群。北部是正殿,正殿之北、东、西三面外侧各有上下三层洞窟,其中一、二层洞窟大部分保存完好,第三层洞窟已全部坍毁,主要有经变画、供养画、供养菩萨和比丘、供养人等;还有护法擎龙幅图、婆罗门击鼓图、宝藏宝幅图、马头观音像、千佛像及各种供养人物等。北庭故城西大寺的塑像和壁画从题材上看,弥勒菩萨及弥上生经变和下生经变内容占很大比例。

由于这使夯土和土坯为主的古城及佛寺遗址,在自然气候(降雨量、温度、湿度、风蚀和地下水侵袭)的影响受损严重,如,土体坍塌、墙壁出现裂缝,壁画酥碱、空臌脱落,塑像坍毁等。除此之外人为破坏(人群的攀顶、呼吸、刻划触摸等)也对洞窟外表和室内塑像壁画造成破坏。

北庭故城遗址西大寺,无论在题材、构图和人物形象上都很有个性,自称一体。保护好北庭西大寺,展示其艺术风采,对研究我国西部地区的古代历史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国佛教文化宝库中一枝难得的奇芭。在新疆天山以北唯一仅存的一座早期佛教遗址,是丝绸之路北道上一棵不可再造的明珠。

为此,国家文物局决定西大寺进行盖棚保护(又称保护棚)。该保护棚总建筑面积7773平方米,占地面积5.67hm。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为一类一级。层数为三层,总高度为24米。前部为框架结构,后部为大大空间钢网架结构。2006年开始建设,2007年完成。

大河古城及白杨沟佛寺遗址保护设施:

大河古城呈长方形,建有主、附两城,东西并列,相互间仅一墙之隔。城墙中有门道相同,系夯土筑,土质为黄土。夯层厚10-15厘米。主城南北长210米,东西宽180米。东墙即附城西墙,除在中部开有一门道可进出主城外,在附城内置马面三个,现仅西北角和西南角保存较好。城内建筑遗址均已不存。城内采集文物有陶器,石器,建筑材料及少量钱币,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在国家发改委的资金支持下,对其实施了保护设施项目,主要有3000米的遗址保护围栏、修建看护房、1000米的展示设施等。

白杨沟佛寺遗址位于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1公里处的白杨河上游。白杨河水自中部流过,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当地维吾尔族人称为“台藏”。此系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大型佛教遗址,是哈密地区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寺院主要遗存在白杨河西岸,构筑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断崖立面上凿出窟体后,再用土坯砌筑,并在窟前接砌前室;二是利用断崖直接开凿成窟;三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此三种建窟形式,与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大同小异。洞窟的平面大致有两类,以长方形居多,方形次之。有单窟,也有两窟和三窟相连。内壁均抹草泥,现依稀可见彩色壁画。距主体建筑北部亦有一组石窟,其中在一单窟的甬道中,发现面积不到2平方米的壁画。

2006年在国家文物局专项补助经费的支持下,对白杨沟佛寺遗址进行了保护设施项目,主要是保护围栏和看护用房。同时完成《白杨沟佛寺遗址保护规划大纲》已申报国家文物局批准。

以上两处大遗址实施的保护围栏及看护用房等保护设施,为保护和展示其大遗址的可行办法,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