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存几近荒废 崇仁华家村古建亟待保护开发
古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它历经朝代的更替,见证历史的变迁,反映独特的民风民俗,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性,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崇仁县白露镇的华家村,发现这里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古建筑却与杂草相伴,许多文化遗存濒临荒废。
小村落隐现“大观园”
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明清建筑、一扇扇花饰各异的门窗、一座座精雕细刻的明清门楼,还有书香犹存的“史学名家”院落、古色古香的“华氏宗祠”……10月18日,当记者来到距崇仁县城约20余公里的白露镇华家村时,立即被这里韵味十足的古建筑群所吸引。
华家村傍水而建,荆溪、桃溪萦绕其间,古建筑既有气势,又有江南水乡的特有灵韵。全村保存完好的古屋尚有13处,另有诸多古井、旗杆石和石牌坊分布其间。村前道路从东到西用长条麻石铺成,长约700米。在该村古建筑中,两幢“连体”建筑“进士第”和“通奉第”最为壮观。该建筑占地面积达3200平方米,有9幢13厅、100余室,前后贯通,内有“稻香园”、“小趣园”、“藏书楼”、“望云楼”,建筑规模宏大,在乡村实属罕见,号称白露“大观园”。
这两幢古建筑的主人叫华廷杰(1822-1872),是《后汉书》作者、西晋大臣公孙华峤的嫡系后代。华廷杰曾在广东为官,“一门四进士,兄弟两翰林”就出自华家。现年87岁的黄嘉誉是华廷杰的孙媳妇,她告诉记者,初入华家时,这里的装修很精致,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因为房子太大,一到晚上,她就不敢随便出入,生怕七转八转迷了路。
损坏严重古建筑与杂草为伴
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沧桑,如今华家村的这些古建筑景况堪忧。虽然多幢古建筑当年宏伟华丽的建筑气势犹存,但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破败之象令人忧心。如一些木雕等具有文物价值的物品或遭到人为破坏,或自然损毁。记者看见,曾经辉煌一时的“大观园”已经破败不堪,屋里屋外杂草丛生。整个建筑被零乱分割,人工湖已消失殆尽,曾经的亭台楼阁也已荡然无存。附近村民的新建房屋不断蚕食着这些在当地被视为骄傲的建筑。
村民华二运至今还保留着3块清代皇帝赐予华家先人的木牌匾,但受条件所限,只能放在旧房的楼上,与稻草杂物为伍。华二运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有很多古文物,花瓶、陶瓷什么的,后来都被偷走了。包括一些雕花的门窗和绘画,也已流失。后来,村里便开始重视起来,把一些看上去有意义的古物保存了起来。
崇仁县一位文物专家痛心地对记者说,由于目前村里多数古建筑无人居住,有不少濒临倒塌;大量花格门窗被文物贩子低价买走或是被人偷走。如再不加大力度予以保护,再过几年,该村许多文化遗存就很可能永久荒废……
村民积极寻求保护良策
近几年,华家村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成了当地人一个解不开的心结。村民也已自发产生了保护意识,尤其是在外生活和工作的华家村人,更是热情不减。华家村全村2000余人,约三分之二在外经商、务工。这些走出去的华家村人,没有忘记家乡古建筑的美丽和遗憾。仅2008年,在外工作的华家村人就先后组织了3次较大规模的实地考察。但由于资金缺口巨大,一直无法系统地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开发。
记者了解到,当地政府和各界人士已经对华家村古建筑的现状给予关注,他们正在积极推动将该村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计划。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