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对得起古人祖先” 冯骥才吁抢救中国民间文化

“这是千余年前唐朝高僧包骨真身彩塑像。多美啊!你看他的神采、个性,是不是依然带着佛教终极追求的精神?!”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一间办公室,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手捧新近完成的《绵山神佛造像上品》,动情讲述着山西绵山七百尊神佛造像的雄奇瑰丽。九月的阳光恬静而温暖,记者眼前依稀浮现出六十七岁的冯骥才,在崇山峻岭间执着求索的身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伴随经济建设的热浪,一场史无前例的旧城改造工程在中国大地轰轰烈烈地展开,随之而来则是一条条老街支离破碎,一个个古巷人去屋空。冯骥才说:“站在老街的废墟上,我哭了。我的助手跟了我那么多年,从没见我这么哭过。真是太可惜了!有关抢救老街的文章,我写得很忧愤,但我不会在某件事情上转不出来,我只能去做更多的事情。”
从那时起,冯骥才走出书斋,拿出全部的勇气、激情、智慧和金钱,为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奔走疾呼。在他的努力下,国家批准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用十到十五年时间,对五十六个民族遗存的所有民间文化,做地毯式的普查和整理。在他的带动下,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纵身田野,缀拾那些行将消泯于大地的“母亲的文化”。在他的倡议下,国务院正式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让国民有机会共同温习自己的文化。
冯骥才说,中国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她不仅凝结着炎黄百姓的生活情感和理想,而且昭示着华夏民族的个性与精神。冯骥才强调,中国文化的灿烂多元,主要表现在民间文化,而非精英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反映在民间文化上,自然会有不同的面貌,正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保留下我们文化的多样性。
“我们在甘肃见到一个唱花儿的老太太,唱得特别好。我们觉得应该录像,就回来拿录像机;再回去的时候,老太太已经没了。老太太临终前说了一句话:他们怎么还不来呀!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庞大与繁杂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但我们必须咬牙做下去。惟有这样工作,才对得起古人,对得起祖先。”冯骥才说。
令冯骥才备感欣慰的是,尊重民间文化、保护民间文化,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们的一切保护——政府的保护、专家的保护,最终还是要唤起人民的文化自觉。热爱文化,是一个文明国家最重要的表现。当全民都热爱文化的时候,文化自然就保护下来了。”冯骥才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