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南越国宫署得“慢性病” 宣纸做“面膜”保护



南越王宫博物馆开建前遗址回填工程拉开序幕,是广州考古史上难度最大的“手术”
再过十来天,位于中山四路的南越国宫署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之一的“曲流石渠”及周边部分,就将全部重新掩埋入数米深的地下。这是南越国宫署遗址大规模回填工程的序幕,在未来一年多的时间中,伴随着这里南越王宫博物馆的建设,这处大遗址的各个部分将不断上演类似的场景。对于市民来说,这次回填工程或许可以看作一个埋藏时间不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囊”。但是对考古工作者和文物保护人员来说,一点点小小的疏漏,就可能让遗址遭到无可挽回的伤害。机会对他们来说,只有一次。
层层保护后每平方米地面可承受10吨压力
遗址的回填被专家们视为一次“大手术”。这是因为南越国宫署的发掘已经历时多年,许多遗迹一直暴露在外,受风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破坏在所难免。因此,回填绝不仅仅是用土石重新把遗址埋起来那么简单,治愈遗址多年来患上的一些“慢性病”,再“注射”预防几大文物病害的“疫苗”,才能让遗址安安稳稳地回到地下去“冬眠”。
一般而言,遗址可能遇到的危害主要包括几种:地下水、有害气体、温度湿度的变化、紫外线,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常务副主任吴凌云说,所有的这些危害,在南越王宫遗址的回填工程中都考虑到,而且做好了相应的防备。
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的文物保护人员刘婕向记者透露,对于回填的区域,首先要对表面进行全面的消毒。消毒液就有三种——一种杀菌灭虫,一种防腐,还有一种抑制霉菌。这些水溶性消毒液可以在超过一年的时间里有效保护遗址,防止它们在地下遭到生物的破坏,接下来要用宣纸一层层覆盖在遗址表面,上面再覆以无纺布,以保护遗址敏感脆弱的“皮肤”;周围用木料和铁架围出支撑框架,外围以沙包加固;支撑框架和无纺布之间的空间,则灌入特制的化学制剂,等这些类似泡沫塑料的制剂凝结之后,就能起到非常好的缓冲作用;支撑框架由三层木板组成,十字钢藏在其中;最后上面再盖上约三米厚的细沙,并用专用设备横向摇实。刘婕告诉记者,根据测算,经过这样层层保护后的地面,每平方米可以承受10吨左右的压力,可以达到未来建馆的需要。
采取“保守疗法”
避免“不可逆”
少用可能发生性质突变的化学制剂多用物理支撑
在此次文物回填工程中,采取的是“现有认知”和“可修复”原则,即是在现有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条件下,采取相对可逆的“保守疗法”,为的是即使部分遗迹受到影响,也能补救和修复。
刘婕告诉记者,这次回填工程中采用的化学手段并不多,主要还是物理支撑的方式。这是因为化学保护手段需要长时间的检验,而且往往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比如有些材料正常情况下70年以上都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但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能二三十年就失去效用;还有的制剂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但可能在一定时间之后性质突变,让人猝不及防,往往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后果。
刘婕说,宫署遗址所处位置的地下水,主要是来自四周建筑物中的“浅层直水”。为了防水,目前正在进行“止水帏木”的设计。同时考虑到未来重新挖掘,露明展示的需要,对于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硫、臭氧等有害气体以及紫外线的防护研究也在抓紧进行中。
“永久回填”和“保护性回填”
需综合考虑
吴凌云说,南越国宫署遗址在中国的大遗址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在大都市的中心区被发现,包含了12个历史朝代的地层,而且还有同时期的王陵与王宫相互辉映,堪称广州城市发展的重要印证和文化符号。也正因这样极为丰富的内涵,这处遗址的构成也愈显复杂。单从发现的遗物来说,便包括了土、木、砖、石以及骨骼等很多种类,东西方建筑的元素也共同汇聚在此处。大家生怕顾此失彼,一不小心毁掉了数百乃至千年留下来的宝藏。这当中的权衡取舍,说是广州考古史上最复杂的“系统工程”恐怕也不为过。
吴凌云告诉记者,此次回填分为“相对性的永久回填”和“保护性回填”两部分。前者是指对于遗址的某些区域,在经过了充分的发掘和研究之后回填,从此不再重新开挖;后者则主要是考虑到工程建设的需要而临时回填,等博物馆建好之后再展示,如曲流石渠。对于前者他解释,就文物保护而言,埋在地下不受扰动是最佳的保护方式,很多文物、遗迹在出土后都迅速被破坏,对此国际文物界都还没有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
但是这种设计无论给考古发掘者,还是给博物馆的建设者都提出了一系列极难的问题。吴凌云,未来的博物馆肯定要有非常精彩的东西可看,但究竟该挖什么,该保留什么,该展示什么,该舍弃什么?随便一个发掘区域,到底是展示南越国时期的地层,还是南汉的地层,或者宋代的地层?哪些地方需要“永久性回填”保护,哪些地方又应当展现给观众欣赏?都需要综合考虑。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