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震后重建应保护好“藏羌碉楼和村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系岷江西岸的四川羌峰村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致使我国许多文化遗产遭受严重损失,其中,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藏羌碉楼和村寨”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保护好以“藏羌碉楼和村寨”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意义重大。

“藏羌碉楼和村寨”是我国西南地区规模布局最宏大、保存状况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遗产环境最优美的文化景观类遗产。碉楼的建筑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体现了高超的砌筑技艺,是先民与自然的和谐创造。

“藏羌碉楼和村寨”保存着珍贵的历史记忆,与藏羌文化形成,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民族迁徙,大小金川战役,格萨尔史诗等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信仰、习俗、文艺作品等有着紧密联系。以“藏羌碉楼和村寨”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与“六江”流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完美结合,是“藏彝走廊”地区多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鲜活例证,是体现人类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极为重要的文化遗存,是千百年来川西高原民众生活和精神的寄托,是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也是落实国家民族与农村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随着岷江、大渡河等流域内一系列梯级水电站的开发和建设,各类村落文化景观遗产遭受破坏的情况也将进一步加剧。做好灾区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工作形势紧迫,刻不容缓。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开展专项调查,全面考察震后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及其周边文化、生态环境状况,摸清各类文化遗产家底,建立文本、图件和影像等方面的资料数据库,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历史文化、保护技术等各相关领域的专题研究,特别是对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景观独特、生态环境优美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开展重点研究。

协调基本建设、区域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编制少数民族地区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规划,制定专项法律法规,并尽快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通过多种措施并举,对少数民族村寨实施整体、系统保护,真实、全面地保存文化遗产的历史信息及其突出价值。

少数民族地区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是一个持续过程,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宣传力度,促进各级政府和民众充分认识保护的重要意义,积极支持并参与相关保护工作,有效发挥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只有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