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震文物受灾抢救保护工作纪实

2008年,在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中,陕西省汉中市的略阳县、宁强县、勉县和宝鸡市的陈仓区被国家确定为重灾区,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受地震影响严重,涉及全省8市、50县区。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陕西文物系统积极主动采取得力措施,沉着应对,快速高效地组织开展应急抢险、灾情评估和恢复生产、规划重建等各项灾后工作,使受灾文化遗产得到及时妥善保护。

陕西灾后文物保护和重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宝鸡市文物局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工作先进集体、汉中市宁强县博物馆管理员窦友华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工作先进个人;周萍、吴双虎、杨汉青被省委宣传部授予全省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迅速反应,及时部署

5·12地震发生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等日常观众较为集中的重点博物馆迅速疏散观众,在第一时间确保地震期间观众的安全。省文物局立即启动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安排专人及时了解文物系统干部职工的人身安全和文物的受损情况。

5月13日,省文物局召开紧急会议通报地震灾情、研究应对策略、制定方案措施、部署救灾工作。同时,向全省文物系统下发了《关于做好我省文物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局机关各处室分工负责,明确责任,密切关注灾情、险情,随时了解掌握灾区文物受损情况,保证信息畅通。全省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沉着应对,坚守岗位,认真做好本地区的抗震救灾工作。

同时,省文物局要求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落实相关得力措施,确保人员和文物安全,紧急通知本辖区相关单位立即暂停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和考古发掘工作,增设安全防护设施,妥善保护已发掘文物遗迹和出土文物。动员全省文博单位立即组织开展本单位文物灾情勘察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震灾险情。要求各文物收藏单位对陈列展馆、文物库房存在安全隐患的文物尽快转移,集中妥善保管。

查清灾情,编制规划

5·12地震发生后,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抗震救灾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国家文物局的安排部署,陕西立即开展灾情勘察、震害评估、临时抢险、重建规划编制等工作。

为了及时准确掌握文物灾情,做好全省受损文物震害评估工作,省文物局在震后第二天即刻组织省文化遗产设计研究院的专业人员和省内古建修缮、工程结构、文物保护等方面的专家10余人组成三个文物抗震救灾专家组,先后两次分赴西安、渭南、宝鸡、汉中等市现场勘察灾情。

专家们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不顾个人安危,登上多座已严重倾斜、裂缝变形的古塔和岌岌可危的古建筑,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详细查看每处受到地震影响的文物保护单位。他们针对不同灾情提出合理建议,指导当地文物管理部门采取安全围栏、警示戒警、加固支护等多种应急措施和临时抢险方案,极大地缓解了震后文物保护单位的险情,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经过辛勤工作,专家组尽职尽责地圆满完成了灾情勘察任务,为陕西下一步的抗震救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完成灾情调查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当年六月份便着手编制《陕西汶川地震文物抢救保护修复专项规划》。

与此同时,省文物局集中陕西文物单位和相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相关学科的设计勘察、施工专业人员对灾区的文物进行勘查、评估、规划、设计和监测,科学编制保护维修方案,研究文物建筑、陈列展览、文物库柜等多项领域的抗震防灾减灾课题。

明确任务,周密筹备

为了切实做好灾后文物维修工作,省文物局严格依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陕西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规划》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按照“加快完成前期工作,重点重灾区和波及区的文物保护工程在今后几年优先安排”的工作思路,从多个方面把灾后文物重建工作抓紧抓好。

省文物局决定在今后几年里,将优先安排抗震救灾文物保护项目,严格勘查、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经费、材料规范标准和技术要求。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重灾区文物抢救资金以“中央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灾区和波及区由省、市、县三级政府积极筹措,努力争取中央和对口支援,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入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

按照“政府领衔、专家指导、技术参与”的原则,成立了文物抢救保护领导小组和技术咨询专家组,统一思想,统一领导,紧张有序地组织实施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加快抗震救灾工作步伐。逐步制定陕西省抗震救灾文物保护工程专项工作制度,集中人力物力加快方案编制,审批立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满足灾后重建中技术工作的需要,省文物局首次举办了全省文物保护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对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资质单位的技术负责人、业务骨干进行轮训,为适应今后几年完成大量灾后保护维修任务作技术和人才储备。

筹措资金,着手重建

汶川地震发生后,面对灾害造成的重大文物损失,省文物局一方面向省政府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对口援助单位等有关部门及时专题汇报文物灾情,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及时调整工作重心,一切以抗震救灾为核心,集中人力物力,重点倾斜资金。

省文物局在国家、省级抗震经费尚未到位时和局机关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决定调整年度维修项目经费计划,紧缩各项开支,多方筹集资金用于抗震救灾,先期紧急下拨60万元支持汉中、宝鸡等重灾区文物紧急抢险和编制维修方案。

全省已投入资金522万元用于受灾文物的保护维修,启动抗震救灾文物保护修复项目18项,其中重灾区文物保护工程4项197万元、其它灾区14项265万元,完成可移动文物修复58件。另外,2009年从国家发改委抗震资金争取专项资金7300万,其中汉中市宁强县1570万、略阳县2770万、勉县2000万和宝鸡市陈仓区960万。

目前,在启动的18项抗震救灾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中,洛川万凤塔、略阳县紫云宫和江神庙、紫阳县北五省会馆、旬阳县黄州会馆、石泉禹王宫、镇安塔云山古建筑、西安大雁塔8项修复工程已经开工实施、5项抢险加固工程已立项,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

同时,完成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陇县博物馆、宝鸡陈仓区博物馆等受损可移动文物修复58件,已恢复受损陈列及部分博物馆设施,完成文物转移安置等工作。

伸出援手,支援灾区

汶川地震给四川省的文物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陕西省作为与四川相邻的兄弟省份,在做好自身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利用本省文物保护专业人才优势,伸出援手为四川文物抗震救灾工作尽职尽力。

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陕西省文化遗产设计研究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主动请缨为四川省文物重灾区提供技术援助。他们先后认领了四川青城山古建筑群,新津观音寺、玉台山石塔,阆中永安寺、五龙庙,广元千佛崖摩崖石窟,绵阳市汉平阳府君阙,绵竹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等共1处世界文化遗产、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灾后“文物抢救保护修复方案”的编制任务。经过紧张艰苦的工作,出色地完成了11项文物保护、维修、复建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全部通过专家评审,部分项目已开工实施,受到四川省文物局的好评。

接受任务后,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中心实力最强、技术最全面的技术人员组成项目组奔赴现场进行勘察和前期调研工作,以确保能够制定出全面、科学的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此前,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还援助了成都市文物部门完成地震受损馆藏文物修复规划。

陕西省文化遗产设计研究院组成援建项目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由10人组成的工作队。该院王勇书记在行前动员和欢送会上强调,省文化遗产设计研究院承担的任务之重、单体建筑之多、传统文化涵盖面之广均为这次承担维修项目单位之最,赴川人员要服从指挥、精益求精、尊重民俗、保证安全,按期完成任务。

天津市是国务院确定的陕西受援省市,陕西省文物局迅速主动联系,及时沟通,将陕西文物灾情及时送达天津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在做好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对6处受灾严重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重点援助。同时,省文物局将《陕西省文物保护抢救维修规划》及时送达天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项目衔接,双方联系密切,沟通顺畅。天津市文物局也非常重视对陕西的援助工作,多次联系协商相关事宜,及时制定了援建项目和工资方案,有关具体对口支援项目正在审定之中。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