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首个竣工古建筑 北京老乡聚资重建阆中古塔
探访震区文化遗产
编者按: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在深切缅怀遇难同胞的同时,我们也将关切的目光对准了那些曾经受损的名胜古迹。为此北京青年报特派记者前往四川震区,以期更真实、更直观地了解各项文化遗产恢复与保护的现状。
走到白塔边上,工人们正在雕琢“功德碑”,旁边小庙只有一个和尚,天井不大,有人在喝茶、摆龙门阵。管理员王女士得知我是从北京来看白塔的,说什么也要把两元的门票还给我。
不是阆中人,也许无法理解这座建于明代的白塔对当地的意义:白塔巧借峥嵘突兀的山势屹立在嘉陵江对岸、东山之巅,是阆中的标志性建筑。而用当地人的话说,它是阆中的“风水塔”,逢年过节,人们都会到塔上去拜菩萨、求平安。
在“5·12”地震中,这座古塔没能逃过一劫:塔体发生粉碎性垮塌,7层以上轰然倒地。地震导致白塔“腰折”的消息,经过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的报道,引起了全国性的关注。
王女士说:“听说塔倒了,很多在外地谋生的老乡都哭了,我妹妹在北京虽然生意不是很好做,但马上汇了500元,要我们把钱捐给修复工程。”
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如雪片般飞来,据不完全统计,这场全国性的捐款达到100多万,其中仅北京的老乡就聚资67万元。所以现在当地人又管白塔叫“招财塔”:“因为它,不仅全国给我们捐款,又给我们带来了国家和省里专门拨的赈灾资金。”
重建工作从去年10月开始,投资600万元。由于古建修复需要遵循“形式、结构、材料、工艺完全照旧”的原则,因此古法砌墙的糯米石灰浆“重现江湖”:工人们将糯米打成粉末,熬制成糯米浆调和石灰。整个工程消耗了700多公斤糯米、40吨生石灰。为了真实还原古塔的明代旧貌,工程人员专门远赴陕西,采购回2万多块仿古砖和600多公斤麻刀(麻筋)。
今年3月,明代白塔全面完成修缮,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验收。新华社当时报道说,恢复白塔成为阆中古城灾后重建的“一号工程”,也是“5·12”大地震后四川首例竣工的文物恢复工程项目。
■回顾
一座明代的白塔,没有都江堰的宏伟,也没有二王庙的珍贵,但地震后发自全国的捐款,却足以令人震撼。我们也许无法完全理解阆中人对它的感情,却可以体会到白塔再次“站起来”的意义:地震可以让房屋倒塌,可以让桥梁塌陷,却无法震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重新屹立在阆中城东的白塔不仅是震后首个修复竣工的古建筑,也将成为灾区民众重建家园的精神地标。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