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震区文化遗产 文物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探访震区文化遗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浸在水里的木器

2007年起,绵阳市下属包括北川、江油等7个县市的数千件珍贵文物,被搬入市属文物局的中心库房代管,绵阳人喜欢叫它“文物银行”。正是这个“银行”,保证了大量珍贵文物避免在地震中受损。

地震之后,为防止唐家山堰塞湖水崩带来的危险,工作人员在48小时内将6000多件珍贵文物紧急转移到100多公里外的三星堆博物馆。一年后跟记者聊起那场“文物敦刻尔克大撤退”,绵阳市文物局考古队宋建民队长拿茶杯的手仍微微抖动。“连轴转。我们三人一组,分别负责登记造册、搬运和装箱,从去年5月26日晚到28日晚,40多个人整整忙了两天。”当时全市一片混乱,大部分店家都关门了,但工作人员想办法从某厂家那里买来300多个装电视机的纸箱,还有棉花等装填物,转移的文物主要是藏经、纸质和纤维质文物,另外还有一些大件的文物已做好了木质的囊匣,凡是怕水泡的一律装箱上车。

地震给周队长和同事们的家里也造成了损害,尤其当时北川市博物馆的一些同志正在绵阳,他们的家人多在地震中遇难。但当时他们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大家一起就在馆外的空地上扎帐篷,吃泡面,想家里的事反而会伤心,干这个反而充实些”。

29日,三辆集装箱卡车在武装部队的押运下驶往三星堆。“那天下着雨,车队整整开了三个小时。我坐在车上,一边担心随时可能来的余震,一边担心文物是否受潮。所幸一路平安,而三星堆方面提前清理出了60多平方米库房,搭建了150平方米的文物存放架,安装了防盗防潮防蛀设施,这时我的心才放下来。”

与此同时,一场颇具悲壮意味的“留守文物保卫战”在绵阳市文物局展开。未运走的文物包括大量汉代漆木器等,这些文物虽不怕水泡,但无法预料洪水的冲击会造成怎样的破坏,而且中心库房建在地下,一旦进水,后果不堪设想。记者在博物馆地下的中心库房看到,厚达二三十厘米的铁门边仍放着堵水用的沙袋,而门上清晰可见的密封条胶印,似乎告诉我曾经的战斗是多么惊心动魄。

当时唐家山堰塞湖的水量相当于两个杭州西湖,一旦崩溃,整个绵阳或将成为泽国。有媒体曾说:这样的场景,连想一想都感到恐怖。

“我们设置了几道防线,”文物局工作人员都都回忆说,“各道铁门前堆上了严严实实的沙袋,防止洪水渗入;馆前两尊珍贵的汉阙被包上了厚厚的海绵,还用钢管进行加固;汉代漆木器存放在专门的养护池内,密封防止侵蚀;另有些小件包裹好放在顶层,这样进水至少3米以上才能淹到。那时我们觉得自己就像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坚守到底,人在文物在。”

目前,绵阳市文物局下属的绵阳博物馆正在进行最后的加固维修,最多再几个月,“客居”三星堆的文物就可以回家了。

回顾

据国家文物局一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目前四川省可以统计到的被损毁馆藏文物达1839件,其中,珍贵文物191件,包括4件国家一级文物。而在绵阳,在周会长、都都他们的努力下,馆藏最珍贵的5000多件文物中只有一件受损。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