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博罗吉水围--见证五百年的古建筑

吉水围——位于广东惠州博罗县公庄镇的一个古老村落,傍山依水,生态宜人。整个村子仿佛一座小小的城堡。经过五百年风雨沧桑,这座小村落房舍没有了曾经的辉煌,但其古老传说颇具神奇色彩,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仍然吸引不少人远道而来寻访。

说起吉水围得名,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明朝时期,老祖宗朱怡正在公庄镇近石村居住,靠砍柴为生。一天,他在一株古树下的石板上平躺,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梦中他见到石板下用缸装有银两。梦醒后,他好奇地移开了那块巨石,用锄头挖至深处,果真挖出三缸银两。有了这笔钱,他就寻思着选块好地方建个新家。挑来选去,最终相中了溪流环抱,远望犹如一条长龙盘旋、又似一朵水上莲花的一块风水宝地,且该地三面环水,加上先人移居此地时种植桔子,后来就取名吉水围。

经过不断繁衍,朱怡正家人丁兴旺,逐渐形成了几百人的大家族。朱家不但人丁多,财运也很旺盛。靠着村边河流便利的水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朱家后人广置田产,并相聚在附近建房居住,院子规模越来越大,加上为了抵抗山贼和战乱,按照城堡的规格对整个院落进行合围,形成一个小小的“城堡”。

从博罗县公庄圩镇出发,沿着平整的水泥村道,一座“小围城”便映入眼帘,这就是吉水围。外城墙约六七米高,墙上有一个个圆孔的炮眼。城墙把整个院子团团围起,只有东边和南边两个大门可以出入。

继续前行,进至吉水围古村落的南门,门楼足有三四米高,用泥沙和青砖砌成,由于年代已久,外墙显然经过整修,涂成了灰白色。门楼正中开一扇大门,门框顶上一块朱红色的横匾上,“鹿洞家风”四个大字格外醒目。门楼上部共分三层,灰色琉璃瓦屋角飞檐斗拱,有一些奇异的动物造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门楼旁边有城墙相连,围住整个院子,形成一道屏障。

走进门,迎面是朱公祠,两旁则是数间规格相当的房子。整个村落跟北方的四合院结构相似。每座房子分上五间和下五间,约有四十座。座与座之间有小间隔开,有小门相通,前后座有大巷隔开,大小巷均用鹅卵石铺成。整个院子规模非常大,在狭长的巷子中穿行,如同进入了一座迷宫。每条巷子和房子的格局都差不多,弯多,七拐八拐就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院中所有房子都坐北朝南,大门都是双重门,一重是通风门,另一重是双扇门。门框和门槛都用麻石条砌成,门前都有两个墩,供乘凉坐。房子墙壁全部用沙石筑成,顶上以木材架梁,瓦片盖顶。屋椽上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还配有“有名闲富贵,无事小神仙”等诗句,散发着古典文化气息。

东门是吉水围的正门,门楼正中刻有“紫气东来”四个大字。

然而,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刷和战火毁坏,村里有一些房屋只剩残垣断壁。年轻人大多已经搬走,在圩镇另建新房或在其他城市打工安家。只有一些老人还舍不得离开,带着年幼的孙子享受着院子里的宁静,守护着古人留下的残存“杰作”。

面对吉水围古村落的现状,当地政府也在想方设法进行保护和修缮。他们认为吉水围古村落前面不远就是公庄河,河边还有村庄、百年古树、果园、竹林。地理环境的优势,加上古村落群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满院子的古老传说,欲挖掘吉水围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建设客家文化、民居文化展示长廊等,进行综合开发,整体打造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