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等级考试:把抢救“民族瑰宝”纳入正规化

把抢救民间“民族瑰宝”纳入正规化,让这些民族瑰宝由民间走入大雅之堂,形成一种公开竞争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考试分出“探花、榜眼、状元”,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抢救”之策。

在民间,能书会画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文人,讲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现代的大学生,有几个能做到这一点呢?书法与国画,过去是秀才们的必修课,现在的不少学生,别说是画,就连其“字”也写得歪歪扭扭。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绘画,电脑敲字成为历史的发展趋势,书与画除了进入美院“曲高和寡”,离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远了。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社会的市场化,商品化,人们的思想理念转到了“任钱为亲”,没钱的疲于奔命,有钱的花天酒地,过去一些风雅的东西反而被庸俗化、被边缘化,不得不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都知道这是个好东西,却把他列入“遗产”范畴,不禁令人心寒。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以为没有“正规化”,没有一种科学的选拔体制,没有想办法在民间普及,没有科学、规范的培训与测评,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书画等级考试可说是未雨绸缪,毛笔、硬笔书法、篆刻、国画山水、国画花鸟、国画人物等经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专业技术培训、测评、考试,“进一步普及和推广中国书画教育,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书画艺术,通过科学、规范的培训与测评,推广先进的学习理念,逐步达到对书画艺术的初知、认知,提高学习者的书画艺术技能和审美水平”。从这一点说,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庞中华先生可说是功盖千秋。

三百六十行,还有多少行濒临绝境?这都需要政府或民间团体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抢救,“中国书画等级考试”不失为一种可借鉴的办法,把抢救民间“民族瑰宝”纳入正规化,让这些民族瑰宝由民间走入大雅之堂,形成一种公开竞争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考试分出“探花、榜眼、状元”,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抢救”之策。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