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申遗锁定“沙漠之路” 与中亚五国联合申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丝路遗产

塞外的大漠戈壁、单调的驼铃跋涉……这是从中国内地出发、全长7000多公里的世界古代陆路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留给世人的印象之一。记者从日前举行的“2009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获悉,明年中国将联合中亚五国向世界遗产中心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中的“沙漠之路”,申报文本早在去年已递交世遗中心,今年8月将接受世遗专家考察评估。目前中国已初步确定了48处遗产点,而丝绸之路中的海上、草原线路的申遗工作也将随后推进,大运河申遗则将在随后几年启动。

在一年一度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上,“文化线路”遗产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共同研讨的课题,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三条文化线路申遗成为此次论坛的核心内容。

“文化线路遗产往往首尾相连千百里,形成历史千百年,是一条条见证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长河,是一部部展示中国辉煌文化的百科全书。加强文化遗产线路的保护,有利于文化遗产集群的抢救,有利于整合文化遗产资源。”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

“沙漠之路”

包括中国48处遗产

此次在无锡举行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上,有关文物专家表示,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是整个亚太地区第一个作为“文化线路”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丝绸之路分沙漠、草原和海上线路。2010年,中国将与中亚五国联合跨国申报“丝绸之路”中的“沙漠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国家文物局透露,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所涉及遗产数量、涵盖遗产面积、涉及国家数都是前所未有的,“沙漠之路”申遗工作中,国家文物局确立48处遗产点包括陕西张骞墓、宁夏固原城、青海日月山故道、甘肃麦积山石窟、锁阳城遗址及墓群等,是申报国中最多的,囊括了我国西部腹地大部分重要文化遗产。

据悉,“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及洛阳,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北非,穿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7000多公里,其中中国境内近4000公里,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专家们认为,丝绸之路开启于公元前138年,即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那一年。此后在不同历史时期逐渐发展,丝绸之路使得东西方在公元6世纪至16世纪出现了频繁的交流,到16世纪,陆路不再安全,而中国的商船舰队开始在海上取得成功后,这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线路从此不再发挥实际功能。

中国各地早在三四年前即着手实质性推动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活动,目前,陕西省对遗产点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新疆则投入6000万元巨资对申遗候选地古龟兹三大千佛洞进行了保护性整治,甘肃、宁夏等地也投入巨资展开保护修缮工作。

此外,中国和中亚国家此次有10处与丝绸之路相关的遗产地此前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的龙门石窟和莫高窟,这些现有的世界遗产也将被纳入丝路文化线路遗产申报系统。

国外包括54处遗产

阿富汗无缘

当今国际学术界公认丝绸之路沙漠段至少横跨中国和地中海之间的15个国家,但在丝路申遗的第一阶段,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遗产,将只是在中国和中亚的遗址。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将有54处遗产点参与申报。

事实上,“丝绸之路”还包括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相关遗产地,但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议程上,这些国家包括中亚以西至地中海之间相关遗产地将只能在第二批丝路申遗的名单上出现。

在去年的“丝绸之路系列申报世界遗产国际协商会议”上,来自阿富汗的代表曾要求加盟其中,并认为丝路与阿富汗一直密不可分,但当时世界遗产中心的代表表示,主要是阿富汗国内的战乱让他们丧失了第一次申报的机会。

泉州扬州等五城市

纳入海上丝路申遗

在去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上丝绸之路”表演以恢宏壮观的气势,展示极具“中国元素”的东方文明。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此次无锡论坛举办期间,国家文物局召集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五省文物局和泉州、宁波、广州、扬州、蓬莱五市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机构,就“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事宜进行协调和座谈,五城市初步被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计划。

论坛还讨论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无锡倡议》,开启了我国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新阶段。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常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相互来往与贸易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时,“广州通海夷道”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当时通过这条通道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回输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到明代郑和下西洋时,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则发展至巅峰状态。

在扬州、泉州等地,东西方频繁的贸易往来也留下了众多历史遗存。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