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城市历史文化印记 走过名街老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国子监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藏拉萨八廓街

留住城市历史文化印记

提到宽窄巷子,人们会想到成都,所谓“宽窄巷子最成都”。

而说起户部巷,自然让人联想武汉,正是“武汉过早第一街”……

有了名街老巷,城市才有味道,它们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和历史记忆,是城市最为亮丽的名片。

名街老巷,流淌着独特的文化气韵,遗留着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风物世情,写满了这座城市特有的生命印记。名街古巷,无疑体现城市的文化价值,而如何对其保护并掘取经济价值,早已是城市主政者着力思考的课题。日前,经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推介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推介重在社会公益导向

日前,由罗哲文、王景慧担任主任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公布了“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选结果,北京国子监街、拉萨八廓街、淄博市周村大街、海口市骑楼街(区)、山西平遥南大街、哈尔滨市中央大街、福州市三坊七巷、苏州平江路、甘肃哈达铺上下老街、青岛八大关、北京烟袋斜街、高淳县高淳老街、青州市昭德古街、太原市晋商老街、泉州市中山路、黄山市屯溪老街,从近70条申请的街道(区)中脱颖而出。据介绍,名街评选的入选标准,主要包含历史要素、文化要素、保存状况、保护与管理机制、经济文化活力、社会知名度6个方面。初评入围的16条街道,尽管仍面临下一轮16进10的终评,但它们毋庸置疑是古街老巷中的佼佼者。这些街区,无不讲述着独特的历史故事,流淌着独有的文化气韵。

北京国子监街,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街区内集中了国子监、孔庙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唯一一条以街命名的市级文物保护街道,也是该市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条牌楼街;山西祁县晋商老街,民居小巷、老宅大院、古店铺、古衙署、古庙宇林立,“集江南河北之大成,汇宋元明清之法式”,是研究我国古代县城建制、街道规划、民宅建筑和商业布局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是明清时代晋商辉煌的历史见证;西藏拉萨市八廓街,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距今已有1300多年。它是随大昭寺的修建和人们对该寺的朝圣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

没有初评入围的,仍有为数众多的街巷可圈可点。再加上没来得及申报,及申请材料不全的老街区,我国有特色的名街老巷又何止百条千条。初评结束后,组委会将根据专家推介的结果,进行公众投票推选,最终评选出首批10个“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并于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6月13日)向全社会公布。这次名街推介活动重在“社会公益导向”,为的是提升社会公众保护意识,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苏州平江路

名街老巷亟需更多关注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去年7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已经把110个历史文化名城、290个历史文化名镇、239个历史文化名村列入保护名单。但那些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们生活中影响深远、仍然发挥情感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身份,相应的保护意识、保护措施都很薄弱,还没有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足够认识。他希望通过评选出来的历史文化名街能够起到引领作用,让其他的历史文化街区知道如何进行保护。

中国海洋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胜冰建议,评选活动一定要处理好地方利益诉求与文化保护的关系。他说,对历史文化资源来说,不论是古街道还是古建筑,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能以牺牲文化去满足地方利益。事实上,在我国,很多历史文化名街身处保护不当的境遇,有的甚至受到严重破坏。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杨鸿勋指出,究其原因,当数城市现代化、工业化对古城古街区的冲击最大。当利益驱动假古迹保护之名而行,部分名城名街被开发商变得不伦不类、面目全非。

保护注重三大核心要素

在杨鸿勋看来,即使下了大功夫保护文物的北京,在开发利用名街上亦走过弯路。“名城名街一旦失去了历史文化价值,最终将失去特色。”他特别指出,在历史文化名街保护中要维持街区的“风貌”,而被称作“模型保护”的科学复制品可以再现历史风貌。如,北京市妙应寺(白塔寺)山门的复原重建,不但式样、位置等维持原样,即便台基也仍坐落于比现在马路低的元代地面上,从而与寺院总体保持完全一致的标高,这是“模型保护”的成功案例。

在名街评选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效保护,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同样是专家们的关注重点。评审团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自煊指出,国际上关于历史文化名街保护的核心要素,主要有3个: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而“有些历史老街为了发展旅游,搞一些假古董,破坏了历史街区的文化延续性。”

评审团主任、高级城市规划师王景慧强调,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这就要维护社区历史文化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文化活力。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