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城市历史文化印记 走过名街老巷


留住城市历史文化印记
提到宽窄巷子,人们会想到成都,所谓“宽窄巷子最成都”。
而说起户部巷,自然让人联想武汉,正是“武汉过早第一街”……
有了名街老巷,城市才有味道,它们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和历史记忆,是城市最为亮丽的名片。
名街老巷,流淌着独特的文化气韵,遗留着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风物世情,写满了这座城市特有的生命印记。名街古巷,无疑体现城市的文化价值,而如何对其保护并掘取经济价值,早已是城市主政者着力思考的课题。日前,经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推介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推介重在社会公益导向
日前,由罗哲文、王景慧担任主任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公布了“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选结果,北京国子监街、拉萨八廓街、淄博市周村大街、海口市骑楼街(区)、山西平遥南大街、哈尔滨市中央大街、福州市三坊七巷、苏州平江路、甘肃哈达铺上下老街、青岛八大关、北京烟袋斜街、高淳县高淳老街、青州市昭德古街、太原市晋商老街、泉州市中山路、黄山市屯溪老街,从近70条申请的街道(区)中脱颖而出。据介绍,名街评选的入选标准,主要包含历史要素、文化要素、保存状况、保护与管理机制、经济文化活力、社会知名度6个方面。初评入围的16条街道,尽管仍面临下一轮16进10的终评,但它们毋庸置疑是古街老巷中的佼佼者。这些街区,无不讲述着独特的历史故事,流淌着独有的文化气韵。
北京国子监街,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街区内集中了国子监、孔庙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唯一一条以街命名的市级文物保护街道,也是该市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条牌楼街;山西祁县晋商老街,民居小巷、老宅大院、古店铺、古衙署、古庙宇林立,“集江南河北之大成,汇宋元明清之法式”,是研究我国古代县城建制、街道规划、民宅建筑和商业布局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是明清时代晋商辉煌的历史见证;西藏拉萨市八廓街,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距今已有1300多年。它是随大昭寺的修建和人们对该寺的朝圣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
没有初评入围的,仍有为数众多的街巷可圈可点。再加上没来得及申报,及申请材料不全的老街区,我国有特色的名街老巷又何止百条千条。初评结束后,组委会将根据专家推介的结果,进行公众投票推选,最终评选出首批10个“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并于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6月13日)向全社会公布。这次名街推介活动重在“社会公益导向”,为的是提升社会公众保护意识,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

名街老巷亟需更多关注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去年7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已经把110个历史文化名城、290个历史文化名镇、239个历史文化名村列入保护名单。但那些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们生活中影响深远、仍然发挥情感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身份,相应的保护意识、保护措施都很薄弱,还没有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足够认识。他希望通过评选出来的历史文化名街能够起到引领作用,让其他的历史文化街区知道如何进行保护。
中国海洋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胜冰建议,评选活动一定要处理好地方利益诉求与文化保护的关系。他说,对历史文化资源来说,不论是古街道还是古建筑,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能以牺牲文化去满足地方利益。事实上,在我国,很多历史文化名街身处保护不当的境遇,有的甚至受到严重破坏。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杨鸿勋指出,究其原因,当数城市现代化、工业化对古城古街区的冲击最大。当利益驱动假古迹保护之名而行,部分名城名街被开发商变得不伦不类、面目全非。
保护注重三大核心要素
在杨鸿勋看来,即使下了大功夫保护文物的北京,在开发利用名街上亦走过弯路。“名城名街一旦失去了历史文化价值,最终将失去特色。”他特别指出,在历史文化名街保护中要维持街区的“风貌”,而被称作“模型保护”的科学复制品可以再现历史风貌。如,北京市妙应寺(白塔寺)山门的复原重建,不但式样、位置等维持原样,即便台基也仍坐落于比现在马路低的元代地面上,从而与寺院总体保持完全一致的标高,这是“模型保护”的成功案例。
在名街评选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效保护,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同样是专家们的关注重点。评审团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自煊指出,国际上关于历史文化名街保护的核心要素,主要有3个: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而“有些历史老街为了发展旅游,搞一些假古董,破坏了历史街区的文化延续性。”
评审团主任、高级城市规划师王景慧强调,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这就要维护社区历史文化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文化活力。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