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带来的启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专家对库木吐喇千佛洞进行勘察(照片均由新疆文物局提供)

于丹为何要败坏了作家的名誉

今天一位作协的老朋友给我打电话,他说:“老弟,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写作!要不我现在也发财了!你知道不知道,今年有两位作家收入上了福布斯名人榜,老弟,你去年收入也有一百多万吧?”老朋友的这番话说得我犹如巫山阴雨,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只好哈哈地笑了笑,一语了事!

晚上,我上网的时候看到于丹和郭敬明上福布斯名人榜。当时,我觉得有点好笑,三流学者于丹和四流抄手郭敬明竟然摇身一变也成了作家。

在这个物质繁荣的时代,文化却逐渐地贬值,作家也开始变得一钱不值。人们对作家的看法,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一种文化人诸如记者之类的人,认为加入作家协会的人才是作家,原因是作家需要有一个作家证书,或许是因为记者也有记者证的原故吧,让这些记者认为作家也同样需要有证书,那个证书就是所谓的作家证。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出了的人就是作家。这两种人不同的看法,似乎仍人觉得于丹确实也是作家,恰巧正是因为这些因素,让于丹一夜之间成了名不副实的作家!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时代的荣幸,还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秦贵育先生也承认现在的文化开始贬值了,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作家!从而,作家这个光坏瞬间变成一片灰暗!或者说一片沼泽,导致三流学者开始滥竽充数,迫使村姑变为才女,牧童变成文豪!让学者于丹顺利地登上了作家的舞台!

我今天想说的是:于丹根本不是什么作家,也没有必要带着作家这个光坏,故弄玄虚,弄虚作假,误人子弟,这个现象实在恶劣!我也知道于丹出过书,倘若出过书的人都是作家,我想现在的中国作家至少也成千上万!那些大学教授,那没个人没有编写过一半本教材,那些网络写手,那个没有出过一半本连环画,岂不都成了作家?就连90岁高龄的文怀沙大师也出过几本楚辞研究,岂不也成了作家?一夜之间让于丹文怀沙之类的人都成了作家,又是中国文坛近些年的一个伟大的神话!这些神话的背后,种种虚假的捏造,岂不人贻笑大方?

我从小小年纪就为《红楼梦》的某些篇章激动不已,共鸣不已,体会遐想不已,也为某些断言——如考察明末清初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认为这才是曹雪芹创作的关键背景或者来源——伤脑筋不已。

《红楼梦》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是畅销书流行书大众书,就像后来我极有兴趣地谈论过的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一样。一部杰出的作品,能够被那么多人包括上层下层那么多奇人伟人下里巴人所接受所喜爱,同时又能够被那么多专家学者往高深里研究考证,能把它的有关学问探索得深不见底,能使闲人望而却步、免开尊口,这种现象实在有趣,却也颇无厘头。

我则只能作为一个读者来读来谈,作为千百万个普通读者之一来参与。我无意也无能往高深艰难里增设高深与艰难的因素,我也绝对不蹲下来把名著往庸俗通俗流俗里推演。我还不想剑走偏锋通过《红楼梦》讨论阴阳八卦、天体发生、明史清史、庭园工艺……第一我相信,绝少有读者,是为了研究学问而读红楼读李义山。有点学问当然好,但是求学问而攻红楼可能是认错了门牌号数。第二我相信,绝少有读者,是为了某本书写得和茶馆酒肆、街头巷尾、手机短信、牌桌躺椅上的忽悠一样水准,而爱读此书——换一个说法,就是说认为读者不愿意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精神、趣味、情感、心界……

我毕竟有自己的创作实践,人生经验,感情体验与在世事与人间“翻过筋斗”(语出《红楼梦》)的实历亲历与阅历。我要做的不是研究考证《红楼梦》的学问,我缺乏这方面的学问,一般读者也不是为了学问而读“红”。我要做的是一种与书本的互相发现互相证明互相补充互相延伸与解析。就是说我要从生活中人生中发现红楼气象、红楼悲剧、红楼悖论、红楼命运、红楼慨叹、红楼深情。同时我要发现红楼中的人生意味、人生艰难、人生百色、人生遗憾、人生超越、人生的无常与有定。我要用我的与许多亲友伙伴的人生体味来证明红楼的真实、深刻、生动、丰赡、难解难分、难忘难舍、难明难觅。我要用红楼的情节与描写来证明人生的酸甜苦辣,人生的短暂空无,却又是真实痛切,感人至深,永远珍惜,永远爱恋,回味无穷。我还要通过红楼和自己的通融来追求一种永恒与普遍,欣欣向荣与生老病死,大千宇宙与拳拳此心。

例如红楼一开始对于受到挫折后的贾雨村的描写:

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

贾雨村是个坏人,当然无意与之比附,但是这一段仍然写得有趣。我也算是“翻过几个筋斗”的了。而且,我做到了:身后有余早缩手,眼前多路自遨游。

不,其实说实话我未必做到了这一点。我有过忧心忡忡,我有过心惊肉跳,我有过灰心丧气,我有过嗟叹不已。然而,我必须做到的是打碎了牙齿咽到肚里,哭红了眼睛戴上墨镜,丢掉了钱包少花几块,愁着愁着一见来人立马显出微笑。因为我是个男人,我是从小的地下党员,我是作家,我是已经有几十年工龄的干部,而且,我是个人五人六。

行百里者半九十 九十力量找病因

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带来的启示

迄今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文化遗产日本信托基金项目——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工程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8年时间,中日两国文物保护专家冒着严寒和酷暑,自己拎着鞋,淌过布满高低不平卵砾石的河,奔波在沙漠戈壁的边缘。

——8年时间,中国文物保护专家惊讶地发现,只有十分之一的资金用在了修复工程上,其余十分之九的资金均用在了对库木吐喇千佛洞周边环境的调查了解上,由此人们手里拿到了最详尽的第一手水文、气候、航空摄影、岩体锚杆抗拔力试验、岩体加固试验等数据。

——8年时间,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工程让中国的文物专家学到了更多文物保护的新理念——只有找准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许多地方所做的是:看到破损后,还没搞清病因时就开始了“认真地”修复。最终的结果是越修越坏,甚至是好心干了坏事。

库木吐喇千佛洞的昨天

维吾尔语“库木吐喇”,汉语意为:沙漠中的烽火台。它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确尔塔格山南麓,渭干河东岸。库木吐喇千佛洞是龟兹佛教石窟中规模仅次于克孜尔石窟的佛教寺院遗址,开凿于公元5世纪,延续了600余年,最早的洞窟具有1500年的历史。现有编号洞窟114个,壁画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因其多元文化现象在世界佛教文化遗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库木吐喇千佛洞包括玉其吐尔、夏克吐尔等在内的众多遗址群,据王炳华考证,玉其吐尔和夏克吐尔遗址就是《新唐书·地理志》中所称的柘厥关。而夏克吐尔寺遗址据考证,正是《大唐西域记》里所述的阿奢里贰寺。这里是安西大都护府西境的门户,也是贾耽“安西入西域道”的始发站。因为这里是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中龟兹国的所在地,使得这里的壁画艺术出现了犍陀罗艺术风格、龟兹风格、汉地风格和回鹘风格,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石窟艺术。20世纪初曾有多支外国探险队来到这里,将大量的壁画切割运到国外,使这里在遭受自然侵袭之外遭受到更大的人为破坏,众多珍贵壁画从此流失海外。新中国成立后,黄文弼和阎文儒先生先后组织考察团和调查组来这里考察,开启了中国学者对库木吐喇石窟研究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先后组织了四次有计划、有组织的考察工作,首次对库木吐喇千佛洞的时代、洞窟类别形制、寺院组合、壁画题材及艺术风格进行了系统论述。

库木吐喇千佛洞的今天

库木吐喇千佛洞现存有114个洞窟,按其功能可分为礼拜窟、僧房窟、讲堂窟和罗汉窟,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由于多年无人管理,加上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如今的库木吐喇千佛洞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与灿烂,成为急需保护的重点文物单位。

1998年,中日双方就进行丝绸之路现存古代文化遗产保护达成了协议。1999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组到库木吐喇千佛洞现场首次进行了调查。2000年4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文物局和日本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对库木吐喇石窟进行了实地调查,计划利用日本政府的无偿援助资金125万美元,对该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珍贵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2001年9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中日专家多次进行考察、论证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制订了《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维修工程计划》和《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维修第一期工程计划》。根据实施计划,2001年9月至2002年12月,完成了前期调查、收集资料等工作。2003年进行了修复方案前期勘察设计、总体规划的前期调查、小气候气象站建设、洞窟档案记录等工作,同时还完成了库木吐喇千佛洞区域各种比例的测绘、近景摄影测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等前期工作。2004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保护试验,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库木吐喇千佛洞第一期工程基本设计》、《库木吐喇千佛洞壁画防剥落及加固材料试验报告及资料汇编》、《库木吐喇千佛洞修复保护规划》成果报告、《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规划》(初稿)等多部报告。

截至2004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援助的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维修工程第一期工程计划中的项目全部顺利完成,并且建立了较为规范的项目管理制度,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新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库木吐喇千佛洞修复保护第二期工程实施项目、预算及计划等。2006年5月,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维修二期工程正式启动。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二期工程于2008年5月通过了中日联合专家组的现场验收。2009年2月21日,国家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北京主办了项目成果报告会,从多角度对项目成果进行了探讨。

在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和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的有效管理下,在中日专家以及各个设计施工单位的紧密配合、不辞辛劳的努力下,历时8年的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工程项目完成了洞窟档案记录、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航空摄影、近景摄影测绘、地形图测绘、气象站建设、《库木吐喇千佛洞文物保护规划》、《库木吐喇千佛洞修复方案设计》、岩体锚杆抗拔力试验、岩层加固试验、五连洞支撑基础和锚杆加固、79窟保护棚及岩体加固、新1和新2窟的岩体加固等若干项目,取得了令各方都满意的丰硕成果。

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项目的理念收获

全程参与了这个项目的新疆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吾布里·买买提艾力感慨地说:“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为遗产保护争取了宝贵的资金,关键是让我们在合作中从思想观念上对文物遗产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我们过去总是这样在做文物遗产保护:看到破损的文物遗产时,还没有理清病因,就急不可耐地开始大量的修复工作。这就好像一位医生,看病时本应采取望、闻、问、切多种手段诊断病因,结果他只看了一眼就开出了药方,这样的治疗怎么能治好病呢?文物遗产保护工作也一样,当你连文物遗产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病因都没有完全搞清的情况下,就急于投入资金进行修复,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花了大钱,却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回顾库木吐喇千佛洞八年来的保护项目,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基础资料的收集上。专家们建立了气象站,对这里的气候进行了八年的跟踪分析,从中找到自然影响的规律。他们详细调查了这里的水文资料,掌握了水文对遗址影响力的大小。他们还借助航空摄影,对库木吐喇千佛洞方圆地质、地理情况有了更详尽的了解。“千万别小看这些基础性工作,正是有了它们,我们在编写库木吐喇千佛洞‘申遗’报告时,才会感到很有信心。这正是我们过去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以往常常认为这些工作没有实际意义,不能直接给文物带来保护。而这正是我们在理念上获得的最大收益。”吾布里·买买提艾力这样说道。中国是一个文化遗产大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如何通过国际间的合作,让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先进理念为我所用,让更多的文化遗产获得更先进的保护,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而此次的合作,无疑开了个好头。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