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委员:保护敦煌新方案“数字敦煌”后年完工

在两会期间,两会委员樊锦诗(敦煌研究院院长)显得特别高兴,原因是,在今年初,包括“数字敦煌”在内的,总投资2.61亿元的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开工了。1998年,樊锦诗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后,便带领科研人员在石窟遗址保护、管理上探索一条更为可行、科学的道路,为了这一工程,年过古稀的她已经为之奋斗了40年。

窟的开放,参观的游客从每年的2万到现在的30多万人次,如何协调开发和保护成为最重要的问题。尽管研究人员运用了化学、物理等多种手段对这一世界遗产进行保护,但依然无法阻止参观对文物所造成的破坏。为了解决旅游参观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樊锦诗提出了一个敦煌保护的全新方案——“数字敦煌”。

按照这个设想,敦煌的文物将采用数字影像技术将敦煌资料进行永久保存。比如虚拟洞窟摄影,由两组摄影队同时拍摄,利用高分辨率的数码相机根据洞窟形制选取不同的节点,每个节点分为60度,45度,0度,-45度,-60度五圈场景组成。拍摄完成后用软件处理,经处理后的照片就可以在计算机上虚拟地看洞窟了。拍摄时的节点位置,就是游览者的位置,游客可以在不同的位置,向不同的方向看,也可以放大某个局部仔细研究。利用虚拟洞窟技术,游客就可以在计算机前自己选择洞窟自由地欣赏千年的艺术珍品,而没有时间空间限制,再也不必在黑暗中挑灯看模糊的壁画艺术。由于采用仿自然光的灯光效果,所以游客在观看时光线十分柔和,基本与自然光线下的观看效果是一样的。

这一保护工作不但能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信息,也在尽量减少文物损害的情况下为游客提供更为立体、详细的资料,这包括洞内的场景、细节、文化背景,从而大大压缩游客在洞内的停留时间。如果这一计划能在敦煌壁画的研究、保护上起到作用,还可以运用到更多的文物保护上。

按照“数字敦煌”的设想,这项工程大概需要2.6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这对于敦煌研究院这样的一个科研机构来说,筹集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早在2003年的政协会议上,樊锦诗就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向第十届全国政协会议提交提案,详细描述了“数字敦煌”的设想,并受到高度重视。在历经5年的调研试点后,此提案终于生效,“莫高窟保护利用实施工程”今年正式实施,这一工程是莫高窟保护史上工程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次综合性保护工程。除了“数字敦煌”,还有崖体保护、栈道改造、风沙保护、安全保护等工程。

此工程将于2011年完工。

在完成了资金到位和工程的确立之后,今年樊锦诗也将目光转到了经济建设中的文物保护,特别提到对于“农村文化”的保护工程,由于“新农村”的建造,风格多样的“老农村”风貌日渐稀少,而这一保护也亟待加强。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