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支招:留住城市的文化历史底蕴

前天焦点报道《老房子身上的“拆”字刺痛人心》,再一次暴露出城市发展进程中历史建筑保护的种种隐忧,引起了正在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人大代表朱志荣:既要保护也要保留

“确实十分可惜。”看了报道,从事房地工作多年的市人大代表朱志荣连声叹息。他说,这反映出一部分人历史建筑保护意识的薄弱。沈家大宅拆除,一定是有行政许可的,看来,有关部门还未了解到其历史价值。对待有特色、有故事的老房子,尤其是“埋没”在成片旧房、棚户区里的,一定要特别慎重。

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朱志荣认为,保护历史建筑,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立法。《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已于2003年1月1日生效。所有挂上“优秀历史建筑”铜牌的老房子,都得到了保护。可是挂牌的老建筑毕竟是少数,上海还有大量未“挂牌”但具有历史风貌的老房子,这些房子能不能动,就说不清了。要在短时期内把这些老房子全部认定为“保护建筑”难以做到,不妨将它们列为“保留建筑”,再慢慢论证,如遇旧区改造,则“保留建筑”不能随便拆除,而要进行评估,慎重对待。朱志荣去年就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修订《条例》,增设“保留建筑”,市人大常委会已采纳了他的建议,把《条例》列入修订计划。其次,政府管理部门要增强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朱志荣说,老建筑保护也并不是一丝一毫都不能动,既要保护好,也要利用好,重在保留其形态,留住其“神韵”。第三,需要全社会来关注这项工作。在上海,老建筑成千上万,其建筑风貌、历史底蕴政府部门无法一一掌握,还要靠市民协助。报道中提到的读者曹亚平就是一个慧眼识宝的市民,他多次呼吁保护历史建筑,令人敬佩。

政协委员卢永毅:保留一种社会生态

卢永毅是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也是一名多年从事历史建筑保护的专家。当看到刊登的沈家大院被破坏的照片,她禁不住当场“哎呀”一声,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卢永毅说:“上海是一座有着文化历史底蕴的城市,很多弄堂巷子里藏着宝,但我们一直没有把自己的‘家当’摸清。”卢永毅认为,要摸清老建筑并不简单,仅靠几个专家是搞不过来的,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参与度,动员各方面,包括老百姓的力量。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渠道,供老百姓反映情况。“这是很紧迫的工作,应当马上做起来。政府部门也应当投入资金,对搞得好的要奖励。”

卢永毅告诉记者,历史建筑是否有保护价值,从申报、到专家开会讨论审核,一整套的程序需要很多时间。可能等到确定其价值时,建筑已经遭到破坏,这就太遗憾了。因此,卢永毅认为“先予保护”的政策必须完善并严格执行——就像案件侦办时涉案资金先行冻结一样,把还没定性的老房子先保护起来再说。

此外,卢永毅认为我们对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应形成常态化,不要过好几年才确定一批名单。“法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一般一个月就讨论一次,随时发现随时列入讨论范围。”

在保护建筑的具体做法上,卢永毅还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一些老的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可以与当前政府的廉租房工作结合起来。“有些老房子可能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建筑,不是文物,但它们是这个城市的底色,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拆掉它们,也就是抹去了这个城市的特征和性格,抹去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记忆,这是很可惜的。”

“水深火热的生活并不都是建筑本身带来的。”卢永毅认为,在旧区改造中,将一些老房子加以改造,改善其居住条件,租赁给无房户居住,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这样保留下来的不仅是老房子,更是一种社会生态,一种活的风貌。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