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保护利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正从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迈向文化经济时代。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保护和利用自身文化资源的自觉性不断加强,以特色文化作为区域经济独特的资源,成为综合国力和民族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当代中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加快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关系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关系民族文化根基的稳固,关系先进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云南丽江,一个神奇美丽的高原古城,自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旅游产业发展双赢的“丽江模式”,走出了一条以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为主要手段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道路,探索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成为一个发展较快和发展较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一、文化遗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吸引大量消费者的文化资源在经济学上的价值日益凸显,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遗产的经济价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遗产经济学认为,利用文化遗产向全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消费服务,不仅有利于提高人类社会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提高社会就业率,提高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遗产的经济功能,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方面。其直接经济功能是服务于旅游,文化或自然遗产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能带动起旅游者在遗产所在地区的经济消费活动,遗产的价值等级愈高,其旅游吸引力愈强,所产生的旅游消费则愈大。遗产的间接经济功能则是来自遗产的环境要素和文化要素。一般来说,在拥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区,往往有较好的环境质量(如水、空气、景观等),有厚重的历史感、文化品位、宗教氛围、民族风情等。这些都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也有利于创造新产品的品牌。旅游业体现文化遗产的经济特征,遗产的经济功能开辟了文化遗产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途径。

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可以通过保护和利用两方面来实现,具体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最明显的是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文化交流、增加个人经历的重要渠道,游客对欣赏文化遗产的要求不断增长,一个地区的遗产保护状况对当地的旅游事业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随着旅游从走马观花式的观赏旅游逐步过渡到休闲、参与和体验型旅游,文化旅游正在成为城乡旅游的主体。而文化旅游的主要内容就是寻觅当地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踪迹。文化遗产是一个城镇的底气,底气是否深厚雄健,不仅在于我们曾经拥有过多少灿烂文化,更在于我们今天还能拥有、感受到多少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作为旅游附属产业的旅游纪念品和地方风味特产的设计和制作,也同样要以城镇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其依据和资源。

社会越是进步,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越受到重视;经济越发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成为社会共识。世界上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往往是民族文化资源保存最好的城市,也是民族文化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注重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结合及永续利用的原则。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善于在保护的基础上,将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和重要财源加以开发利用,是实现资源优势转化和保护与发展共赢的有效途径。要使民族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人们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二、丽江古城保护利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

丽江自1997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共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用于古城保护和管理,其中近3亿元直接用于对古城的维护和修缮。这些投资所产生的最直接的经济效益就是推动了丽江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近10年来,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带动下,丽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1. 丽江古城保护利用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1997年,丽江古城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以来,旅游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1995年全市游客总数为84.5万人次,2005年达到404.23万人次,比1995年增长3.8倍;199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为3.26亿元,2005年达到38.58亿元,比1995年增长10.8倍;1995年全市旅游外汇收入1070.6万美元,2005年达到4931万美元,比1995年增长3.6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05年古城区游客接待总数330.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3.68亿元,占全市游客接待总数的81.7%和旅游总收入的87.3%,可见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古城的吸引力,古城的保护利用是推动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引擎。

2. 丽江古城保护利用对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

丽江古城的有效保护使旅游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业直接和间接的关联带动了近60多个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重要比例,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5年全市旅游业的综合收入38.58亿元,与当年GDP的比值达到63.9%,而在1995年这个比值是18.2%。从丽江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增长变化来看:1995年全市的GDP为17.88亿元,2000年达到30.81亿元,2005年GDP达到60.33亿元,与1995年相比,10年增长了2.4倍;与2000年相比,5年间又翻一番。丽江10年来GDP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为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提供了保障。199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06亿元,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4.22亿元,是1995年的4倍。

此外,1995年,丽江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6.17亿元,2005年达到55.25亿元,10年增长了近8倍。特别是2001年以来,古城区固定资产投资已占丽江市固定资产总投资的50%以上,而投资拉动是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显然,丽江古城的保护利用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丽江古城保护利用对外贸增长的贡献

在大量游客涌入丽江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丽江的对外开放,促使丽江以旅游业为窗口的对外贸易迈上了历史性的台阶。1996年,全市仅有一家进出口企业,全市对外贸易额为85万美元,出口创汇居云南省末位。但1996年~2005年,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全市出口创汇共3200万美元,2005年,出口创汇高达1586万美元。在理论上,一般贸易出口每增加1元人民币,相应带动税收增加0.4元~0.5元。按此计算,古城保护利用的十年,丽江出口创汇3200万美元,相应带动税收增加1.3亿元左右;此外,每出口1亿美元的产品可提供1万个就业机会,10年来对外贸易为丽江市提供了3000多人就业。对外贸易对丽江市的GDP、就业、税收增长的贡献逐渐增大,正逐步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另一驾马车。

4. 丽江古城保护利用对扩大社会就业的贡献

丽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05年旅游为本市直接、间接地提供了11.6万个就业岗位,在丽江市全部65.76万人的从业人口中,与旅游相关的就业达到16%,即每100人中就有16人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旅游业。其中直接服务于旅游业的从业人口为3.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口的5.5%。因为旅游影响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城镇,旅游提供的就业岗位可占城镇从业人员的41.6%。研究表明,每100万元的旅游消费可为本市创造34.25个就业机会,旅游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牵拉比例关系为1∶2.2,即每一个旅游直接就业岗位对应2.2个与旅游相关的间接就业岗位。我们有理由相信丽江古城的保护和利用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种潜在的贡献不容忽视。

5. 古城保护利用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贡献

丽江市居民收入中有13%来自于旅游相关行业,也就是说本地居民每100元的收入中就有13元与旅游相关。2005年丽江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78.2元,比1995年增加5483.6元。古城区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90元,比1995年增加了近6000元。广大农村也获得直接和较大的经济收益,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1995年丽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2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59元,增长1.4倍;全市农村从业人数1995年为52.92万人,2005年达到57.11万人。古城区的农民得到了更大的实惠,2005古城区农民纯收入2347.15元,高出全市1.6倍。2003至2005年3年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9.5%,古城区3年平均增长14.8%,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以古城为核心的旅游业发展为丽江人民拓展了生存发展之路。

6. 丽江古城保护利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丽江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和从业结构的调整。从丽江的三次产业的结构和从业人员在三产中的比重变化来看,1995年~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95年三产的比重为41.1?誜26.4?誜32.5,2005年已调整为23.8?誜27.9?誜48.3 。从业人员在三产中的比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995年三次产业中从业人员比例关系为78.58?誜7.3?誜14.2 ,至2004年已调整为74.0?誜7.6?誜18.4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已接近总从业人数的1/5。2005年,丽江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接近50%,高于云南省39.4%的平均水平。

7. 丽江古城保护利用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

2002年,新修编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将丽江古城分为三个区进行保护,其范围内的城市空间、建筑及历史环境等要素严禁破坏,原貌保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为了有效保护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指导居民正确修缮民居,编制了《丽江民居修复指导手册》,供居民进行房屋修缮时参考。丽江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古城的保护的同时,借助古城的品牌效应,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进新城区现代化建设。古城区近三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09亿元,招商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达21.59亿元,形成了政府投资为引导,银行投资、招商引资、社会融资多元化的投资自主增长机制。水电开发、房地产、建材、旅游开发、高档宾馆饭店等成为投资热点,极大地推动了丽江的城市化进程。

丽江古城的保护与新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古城的保护利用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丽江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同时,新城区的发展承载了与古城保护不符的大部分旅游城市功能,使古城作为文化遗产的核心优势进一步突显,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待续)

责任编辑:杨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