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人”头像被成功复原 将安放在大角山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0年,在“南沙人”墓葬发掘现场发现的人体骨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南沙人”墓穴中发现的陪葬陶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类学家复原出来的广州“南沙人”头像

最早广州人长啥样

看“南沙人”就知道

8年前在南沙出土的3000年前人体骨架被复原出最早的广州人头像“南沙人”

日前南沙出台文物保护规划请“他”重返故里

在广州南沙区,有一片1万多平方米的先秦墓葬遗址。8年前,考古人员从中发掘出一具距今3000多年、保存十分完好的人体骨架。这是广州市首次发现3000年以前的古人遗骸,更重要的是,人类学家还据此成功复原出最早的广州人头像,并命名为广州“南沙人”。

记者昨天从南沙区政府获悉,在历经半年多摸查的基础上,该区日前出台了《南沙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根据规划,这尊最早的广州人头像复原雕像有望重返南沙“定居”。

昨天,记者从南沙区国土与规划部门获悉,为加大对辖区文物古迹的挖掘规划和保护,从今年初开始,该区组织文物和规划专家,对527.65平方公里辖区范围内的历史文物古迹进行了一次全面摸查,研究制定了《广州市南沙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并于日前通过初步审定。规划中的一大亮点是请最早的广州人头像“南沙人”重返故里。

南沙牌坊和虎门大桥

都将推荐为文物古迹

与2005年结束的广州市第4次文物普查结果相比,本次新增推荐文物古迹36个,其中包括虎门大桥、南沙大牌坊、海蚀岩保护区和红树林保护区,以及在该区大井村、塘坑村、莲溪村等地发现的一大批历史街区等。

据参加《南沙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专家审定的虎门炮台管理所所长黄利平介绍,早在4000多年前,地处珠江出海口外沿的南沙地区,就已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先民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统称百越,南沙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2000年,广州的考古人员在目前南沙区大角山脚下的鹿颈村,发掘出一处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先秦墓葬遗址。经考古鉴定,墓葬距今的年代约3100年。这也是广州首次考古发现3000年以前的人类墓穴。在这处墓葬中,还发现了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人骨架。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两名专家鉴定,这副人骨架的主人是一名男性,属于亚美人种,身高170厘米,死亡时的年龄约在45~50岁之间。后来,人类学家根据该人体骨架,成功复原了他的头像,并命名为广州“南沙人”。这也是迄今为止确定的广州人最早、最完整的头像。

最早的广州人头像

将安放在大角山下

据黄利平介绍,在鹿颈村的这处先秦墓葬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的釜、罐、盆、盘、豆等陶器残片,以及斧、锛、石铲等石器等共计300多件。这是广州考古发现的堆积层最厚、出土器物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先秦遗址,不仅为广州史前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对于研究环珠江口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考古编年、社会历史进程和文化面貌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处先秦墓葬遗址,在当初发掘之后,就按照文物保护的规定,进行了现场回填处理;而考古发掘的各种器物,也被收藏在广州考古所及番禺区的博物馆里,包括那尊珍贵的“南沙人”头像,也保存在广州市内文物保护机构。

黄利平表示,目前南沙区正准备将该尊“南沙人”头像,以石雕或者铜雕的方式请回南沙,安放在其出土地不远的大角山下,重新与市民和游人见面。

调研发现南沙存在

3片历史文化街区

此次考古调查还发现,除了鹿颈村的“南沙人”遗址,南沙最负盛名的文物古迹遗址当属虎门炮台遗址。

在这次规划调研中,南沙区的文物规划专家还发现,在该区范围内至少存在着3片比较集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分别是黄阁镇的莲溪村、大井村和南沙街的塘坑村。其中,大井村的大井直街则是目前南沙区仅有的一条保存完好的麻石板街。

南沙人

男性,先秦人士,属于亚美人种,身高170厘米,死亡时的年龄约在45~50岁之间。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