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狠下“血本” 未来八年北京再投12亿元

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以其丰富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物和独具的魅力吸引着世界游客。从2008年至2015年这8年间,市政府将总投入12亿元人民币用于文物和古建筑的保护。

昨天,在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举行的“北京古都风貌保护”新闻发布会上,市文物局长孔繁峙介绍了北京市近年来的文物保护情况。他介绍,北京市曾有一个文物保护的“3.3亿工程”,即2000年至2002年的3年间,政府每年投入1亿1千万元用于文物和古建筑的修缮。从2003年开始至2007年实施的“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政府每年投入1亿2千万元。而从2008年至2015年这8年间,政府还将每年投入1亿5千万元,8年总投入达到12亿元,用于文物和古建筑的保护。在北京特色的四合院保护方面,政府还另拨专款,此笔款项达到了每年10亿元。北京城目前四合院保护区域超过了20平方公里。

除了财政上的大力投入外,北京市还逐步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先后出台实施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和《北京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

前门大街将于8月7日正式开放,国际品牌和老字号店铺届时都将开门营业。这条大街正在恢复民国以来的老字号店铺。不仅如此,崇文区有关部门还在搜集那些老牌匾,比如当年状元、皇帝题名的牌匾,估计那些老字号今后能逐步恢复历史上的那种经营方式、经营形式和经营内容。

目前,北京拥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和不可移动文物3500余处,文物保护工作非常繁重。为了举办奥运会,北京全面升级了城市基础设施,并做到了奥运建设与古城保护同步进行。比如,“水立方”选址时为了避开附近的娘娘庙而向北移了100米。

本市在文物保护技术方面吸收和借鉴了意大利等一些国家保护文物的方法。东城区、西城区先后修缮了南池子、烟袋斜街一带的四合院。其中一些规划是法国、德国和中国三方规划专家共同完成的。

除了保护好文物和古建筑本身,本市还将在重点文物周边设立缓冲区,使文物环境与文物建筑本身一并纳入规划。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