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布达拉宫可移动文物普查:精细到每根丝线组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布达拉宫丝织品普查、建档小组内,组长边巴琼达手持文物鉴定专用显微镜正在观察一幅恰鲁(僧人的一种随身物品)的组织、纹样,“对于文物的普查建档,我们要精细到每一根丝线组织”。

 

  耸立在西藏拉萨市中心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被誉为“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宝库”,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收藏有众多历史文物和稀世珍宝,是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达拉宫管理处副处长、研究员索南航旦13日介绍说,布达拉宫馆藏文物丰富,包含各类古籍文献,总量约达10万余件。上世纪90年代,布达拉宫文物建档工作基础较为薄弱,仅对文物进行了目录、名称登记,缺乏完整、规范的详细档案,给文物普查以及科研工作带来不便。

 

  2013年底,根据中央政府对所有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登记、建档的要求,西藏启动此项工作,摸清全区可移动文物的“家底”。

 

  索南航旦告诉中新社记者,文物的建档工作包含登记文物的名称、年代、来源、完残程度、外观尺寸等14项内容,并根据文物的分类进行拍照和编号。

 

  扎西次仁是唐卡普查、建档小组的摄影人员。他告诉记者,拍摄文物照片是建档工作的最后环节。每幅约2米左右的唐卡,需从整体到局部拍摄至少7张照片,并录入档案。

 

  索南航旦表示,后期专业人员还将对每幅唐卡的内容进行解读、录入,“唐卡的内容十分丰富,为了减少对文物唐卡的翻阅,专业人员将根据这些照片来解读其内容”。

 

  边巴次仁是布达拉宫西日光殿的灯香师。他看管殿内文物工作已经20年,以前,佛像、瓷器、法器等文物未经详细分类地存放在库房里,“如果出现工作交接,则无法核查文物的身份信息,不利于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启动可移动文物普查建档工作让边巴次仁感到踏实。

 

  索南航旦表示,目前,布达拉宫已完成1.7万余件可移动文物建档登记工作。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此项工作进度较平缓,今年将争取完成布达拉宫两万件文物的普查建档工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