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近日,笔者参加了两项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活动:出席“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颁奖大会,参加“盛世华光——摹本壁画展”开幕式。前者举办者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是民间组织,30位受奖者也大都是民间人士,他们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事迹让人感动不已;后者则是知名私企中川国际矿业控股有限公司组织画家到敦煌莫高窟、山西永乐宫、四川观音寺、北京法海寺等处临摹壁画十余年,保留和展示了古壁画的风采,并计划创建壁画博物馆。这说明,我国民间蕴藏着保护遗产的巨大潜力。发现和挖掘这种潜力,积极进行引导、支持和鼓励,使之变成保护遗产的现实力量,从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民主化进程,应当引起关注。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千百年来,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遗址、遗迹,像无数珍珠一样散落在祖国广袤大地、山山水水。数十年来,国家经过普查认定,不可移动遗产达40余万处。这些不可移动遗产,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对遗产的态度如何,往往关乎遗产的命运。再看可移动遗产,国家公布的馆藏文物是2400万件(套)。民间收藏究竟有多少?尚不得而知。我国有200余座民办博物馆,收藏有多少藏品,还没有一个正式的统计。但山东有位收藏家,其家族经过7代人收藏,传到他手里文物就达100万件。这可能是一个特例,但民间收藏的丰富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民间节庆等等,任何一项都离不开民间、民众。

这一切说明,文化遗产和民间、民众有着一种天然的关系,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遗产的保护,理应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和拥护。但现实的情况是,民间私有遗产,由其所有者照看;公共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职责,是由政府专业部门来承担。这两方面,社会大众参与的程度都严重不足。当然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后者,就是说,如何推进公共文化遗产民主化进程?为此笔者发表几点浅见:

——公共文化遗产规模大,地域广,品类繁多,管理好、保护好、使用好这些遗产,光靠几万人的专业队伍,肯定力所不及,会形成许多盲点,在山村,在海岛,在边远地区,必须形成民众参与保护的机制。结合文物普查工作,建设一个群众广泛参与的网络。在一些特殊区域,如宗教场所,部队营区,也要有一套公众参与的办法。总之一句话,在遗产保护管理的各个层面上,要有一个公众参与的具体的制度设计,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口号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遗产保护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但这些志愿者除了在博物馆被接纳当讲解员之外,在其他方面却只看见“一个人的坚守”,“一个人的抗战”,如何整合志愿者的力量,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鼓励把遗产保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发展了,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就要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内容选择上,有的把眼光投向文化遗产。譬如前面提到,中川矿业国际矿业控股有限公司计划建立壁画博物馆。不仅建设博物馆,我们还有鼓励企业“领养”某些遗产,把某些遗产作为企业员工学习鉴赏、参观凭吊的基地。

——要建立嘉奖制度。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出于不求回报的奉献,他们的行为有着很强的感召力。对于他们的公益情怀,奉献精神和做出的贡献,要给予奖励表彰。“有善必劝者,固国家之典;有恩必酬者,亦匹夫之义。”好人有好报。嘉奖不仅是对贡献者的褒扬,也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养成起榜样作用。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