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朱凤标故居修缮完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年春节长假期间,在新塘街道朱家坛村,修缮一新的“萧山相国府”朱凤标故居迎来了大批游客,管理员朱长寿说,“许多外地游客以及本地居民纷纷来到这里,领略曾经的萧山相国府的风采。”

 

  朱凤标是清代道光年间的进士,曾任户部尚书、顺天府乡试副主考,官居一品,是萧山历史上获得科甲功名和官职最高者。也因此,他在萧山的老宅一度被当地百姓戏称为“榜眼墙门”。

 

  经历了岁月洗礼的朱家老宅,在修缮前一直“藏”在萧山新塘街道朱家坛村中。曾经密布的深宅大院,洗尽铅华后,成为破旧的大杂院,最多的时候有住户30多户。随着人口的迁出和建筑的老化,这座故居留下了越来越多的空房,残旧破败。

 

  2014年初,朱凤标故居开始进行一期维修。为了不改变文物原状,修缮工程对构成村落的道路、河道及构成历史环境的桥梁、河埠头等进行保护性修缮,保留传统的村落格局和道路系统。

 

  故居为三进式院落,一进为厅和住房,二进为厅堂,三进为正房。维修方式采用落架大修,恢复坍塌部分,使故居恢复原来的面貌。

 

  修旧如旧 一期修缮投资600万元

 

  朱家坛村书记朱鸿良就出生在朱凤标故居里,生于斯长于斯,对这座故居他有着很深的感情,听说故居要修缮,他内心非常高兴,每天都会来查看进度。“朱凤标故居作为萧山的古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去年10月份,朱凤标故居正式修缮完成,基本恢复了原貌。朱鸿良特别自豪:“一期修缮工作投资600万元左右,是迄今为止萧山区最大的历史文物修缮工程。”

 

  如今,附近的村民茶余饭后,会三五成群地来到故居内欣赏,有的还拍照留念。一些外地的亲戚,到了村里,听说故居修好了,也都要前来朱凤标故居游玩。67岁的朱大伯是故居里的管理员,更像是故居的解说员,常常跟前来参观的人说说这里曾经的鼎盛。

 

  朱鸿良说,朱凤标故居的修缮考虑得非常细致,比如说防火排涝方面,这次就全部考虑到了,增加了消防栓,铺设了排水道。最难的是要做到修旧如旧,为此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说,有的柱子已经蛀掉了,但是为了保持原有的样子,施工队就把原先蛀掉的抠掉,拼上木头,绑上纱布,再刷油漆,这样一来,就看不出有修补过的痕迹。

 

  再比如说老房子原先的石雕木雕都比较精致,他们就想尽办法把原先的石板找回来,实在不能找回的,再请能工巧匠细细雕琢。

 

  整村规划 做一个历史文化旅游综合体

 

  1999年,朱凤标故居被列为杭州市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包括故居、万寿庵、万寿桥、船道及石拱桥等,如今,随着故居的修缮一新,周边的古建筑群都将迎来“新生”。像朱家坛村的朱氏宗祠如今正在修缮中——投资200多万元的朱氏宗祠一旦修缮完毕,将成为朱家坛村的又一大亮点。此外,故居沿河河道正在衬砌,为了与故居配套,用的都是青石条,古色古香。另一边,具有江南韵味的万寿庵,经过数百年风雨洗礼,已经是村里的“老古董”了,目前也正考虑进行翻修。

 

  如今,村里已经在着手编制整村规划,今后民宿和旅游将是村庄的两大发展思路。朱鸿良说,“今后将以故居为中心,像一个蛛网一样,把万寿庵、万寿桥、船道及石拱桥以及朱氏宗祠等串联在一起,做一个历史文化旅游综合体”。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