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看中国“工匠精神”
2016-03-08 09:30:33 作者:沈素芬 来源:荆楚网 已浏览次
近日,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下简称《修文物》)火了:一共三集的片子,出乎意料地获得超百万点击率,豆瓣评分高达9.5,超过2015年热播剧《琅琊榜》。
纪录片爆红,当然离不开文物本身的魅力: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三彩马,辽金木雕佛像……这些普通人无缘得见、价值连城的国宝得以公开亮相,绝对是吸粉利器。
其实,《修文物》走火,还源于它的细节:相较于“高大上”的文物,一群“普通人”用一辈子时间与古董文物打交道的幕后故事更让人感动。
在任何一集纪录片里,我们都能看到“文物医生”们劳作的身影:精瘦的钟表专家王津永远在捯饬西洋音乐钟;语气柔和的陶瓷专家王五胜依旧在蘸漆、小心翼翼地修复唐朝三彩马;工作起来一脸严肃的字画组张旭光老师傅,依然在带徒弟们修补古代名画……这些从事纯手工劳动的师傅们,他们其貌不扬,个人气场也像极了“路人甲”。——然而,当一批残损甚或破成碎片的文物,经由他们的手,重获新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觉察到他们脸上让人动容的光芒。——一种倾注了无数心血终获成功的欣慰,让观者瞬间感动。
这样甘坐几十年冷板凳,精益求精的做派,不正是我们常说的“工匠精神”?
有网友说,看了《修文物》后,现在去博物馆看陈列品会专注很多,因为知道每一个文物背后有大师们付出的心血。
也有很多人认为,文物修复专家们个个平凡淡然,坚守自持,实在是了不起。
笔者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位现代湖北匠人的身影——湖北英山作家熊召政。
早在好多年前,熊召政就凭借其鸿篇巨制的小说《张居正》震惊中国文坛。2015年10月,又一部惊喜之作面世:历时十年创作的多卷本长篇小说《大金王朝》第一卷,在那个时候出版。
据介绍,不同于现在很多作家奇思妙想的创作方式,熊召政为了写好《大金王朝》的第一卷“北方手持的王者”,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在这三年时间里,他在大金遗址上行走了3万公里,翻阅了300册史料研究中国中世纪时期的历史。此外,为了让作品更接近风俗原貌,他专程20多次赶赴东北,跟不同的人聊天、反复看东北二人转,最终,终于得以熟练地用东北特有的风格写活故事和人物。
当《大金王朝》第一卷写作进入收尾冲刺阶段时,熊召政请了3个月假,他将写作地点完全搬到了故事发生地——山海关和葫芦岛。“金、辽的那些语言就在你身边,写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熊召政说。
为了一部小说的第一卷,他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十年时间不短,人们会怀疑说我这么写是不是有点太慢了。不是我慢,是太多的东西需要研究,我不能由着自己的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得慢不是我不聪明。”熊召政这样解释。
熊召政的坚持和付出获得了市场和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不少历史学家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称其作品“严谨、生动,值得收藏”。
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事业的极致化,靠着勤奋和钻研,缔造着一个又一个为世人称道的传奇——这不就是最纯粹的中国工匠精神吗?
今年的全国两会正如期召开,笔者注意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其实,岂止是这个道理!设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成为抓发展的能手、破难题的“工匠”,中国还怕不能出世界精品、还怕不能顺利完成“十三五”目标吗?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