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公布社会瞩目的文物保护十大工程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历史传承悠久,文化遗产丰厚。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实施了一系列文物保护工程,其中许多重大工程在全省经济社会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加快服务业发展、建设文化强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瞩目。为了给民众以更多的文物事业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让社会更进一步了解文物保护重大工作以及文物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山西省文物局最近向社会公布了该省目前正在进行的文物保护十项重大工程。

1、五台山申报世界遗产

我国东汉时期,五台山即已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圣地。自唐伊始,以至民国,历朝历代均在五台山留下了典型的寺庙建筑遗构。这些大型木结构建筑气势恢宏,式样繁多,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是我国中心布局式传统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是集中国唐以降古代建筑之大成的稀世宝库,为研究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活标本。同时,五台山寺庙建筑及其佛教雕塑、壁画等,作为人类艺术创造的杰出成果,全方位地见证了近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及其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和演变轨迹,在全国首屈一指。

五台山得天独厚的遗产资源是山西发展极其重要的比较优势之一。五台山申报世界遗产,是继平遥古城、云冈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山西省又一次全面的遗产保护共同行动,有利于提高五台山乃至山西在全世界的知名度,促进山西省对外开放交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通过申报可以极大地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推动遗产保护的社会化进程,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06年以来,山西省文物局按照省政府五台山申报世界遗产工作领导组的安排部署,协助五台山区政府成立了五台山文化遗产专家组和文物建筑修缮整治指挥部;先后完成了申遗文本中20个寺庙的现状评估以及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公布;批复了文物建筑修缮整治设计方案;文物建筑修缮整治正在进行;已经进入迎接世界遗产专家对五台山申报世界遗产进行实地考察的关键阶段。

2、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保护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作为中国最基层的一级“县治”所在地,一直延续至今。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社会画卷。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美学成就,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具有重要标本价值。平遥古城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山西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遗成功十年来,平遥古城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在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世人瞩目,意义重大。

2004年以来,平遥城墙曾发生过三次墙体局部坍塌或滑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家和山西省共下拨700万元专款用于平遥城墙保护,省文物局和平遥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多次组织对坍塌部位城墙进行全面无损伤实地勘测,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对城墙修缮方案进行现场论证,并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设计方案对坍塌部位的城墙进行了修缮。目前平遥城墙维修与科学保护前期实验已经结束,国家文物局已经原则同意《平遥古城城墙结构加固工程总体设计方案》,平遥县政府编制的《平遥古城总体保护规划》也即将完成。

2004年以来,平遥古城墙共抢险加固了252处险情隐患,其中大型抢险维修26处,小型抢险226处。下东门城楼修复和东南、西南角楼修复两项工程已经启动实施,东南角楼墙身修复和西南角楼基础砌筑已完成。平遥古城的整体保护工作进展顺利。

3、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保护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美学典范,形象地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历史轨迹,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云冈石窟历史久远,气魄宏大,内容丰富,雕工细腻,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作品,也是人类石雕艺术的绝世辉煌。云冈石窟于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继平遥古城之后我省的第二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山西省文化强省建设和服务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千百年来,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云冈石窟毁损较为严重,其保护管理状况一直倍受世人瞩目,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就此做过多次重要指示。

云冈石窟保护主要包括窟顶渗水防治、洞窟凝结水治理、窟檐设施构筑三部分内容。2002年以来,山西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多次召开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作会议,确立了“立足石窟长远保护,综合考虑各种水害因素,做到突出重点,全面治理,坚持现代科学手段与传统保护方法相结合,整体设计与分段治理相结合,力求通过这项工程使水害造成石窟加速风化的问题得到基本控制”的工作方针,完成了工程勘察方案论证和前期勘察外业工作。2007年1月,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云冈石窟顶部铺设膨润土防水毯的工作思路,当年8月完成了窟顶现场试验设计、监测系统设计和顶部补充勘测说明的上报。2008年初,在北京召开了保护性窟檐概念设计研究会,窟顶试验区局部考古勘测工作已于2008年4月基本结束。目前,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作正在向纵深发展推进。

4、佛光寺维修保护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佛光新村,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修。寺宇坐东向西,占地 34000平方米。1937年6月抗日战争爆发之际,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极其危险和艰苦的条件下,骑着毛驴深入五台山腹地,历史性地发现了佛光寺并对其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测绘,从而打破了日本学者长期标榜的“中国已经没有唐代建筑,只有日本奈良有”的断言。佛光寺从此驰名世界,被中外学者誉之为“亚洲佛光”。

东大殿为佛光寺正殿,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唐代木构建筑。东大殿及同期壁画、彩塑、题记、石幢等重要遗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国内研究唐代官式木构建筑的孤例和标本,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高山仰止、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中国第一国宝”,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大殿历经1100余年没有进行过落架维修,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原汁原味的唐代建筑遗存。

近年来,佛光寺东大殿出现了外槽后檐北三间和北山面东两间6根柱子下沉、屋顶明显沉陷等状况,其修缮保护工程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

2004年以来,山西省文物局组织专业人员对佛光寺东大殿进行了详细的勘测并编制了维修设计方案,同时组织编制了《五台佛光寺文物建筑日常保养及其环境整治设计方案》,实施了佛光寺部分建筑保养维护工程,编制了《五台佛光寺文物保护规划》。

目前,佛光寺正在实施的,一是文物本体保护修缮,主要包括建筑物基础加固,砌体维修,构架修整,屋面翻修止漏以及壁画、彩绘、彩塑等附属文物的科技保护;二是历史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历史院落环境景观维修,寺院墙体、植物保护,院落排水系统修复,寺周山坡、边坝修复,水土流失防治,地基湿陷处理;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交通、电力电讯、给水排水、卫生设施,防火、防雷、防盗等安全技术防范设施,日常监控和监测设施,文物保护研究设施,展示陈列设施,科技资料信息库建设。

5、应县木塔修缮保护

应县木塔亦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塔高67.31米,距今已有950多年历史。应县木塔雄伟壮观,瑰丽精巧,体态和谐,雍容大方,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体量最为高大、时代最为古老的木结构楼阁式塔,是人类建筑史上唯一现存的高层木结构建筑奇迹和典范,是科学、艺术与宗教的完美结合,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光辉结晶,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千年来,应县木塔在自然灾害、战火摧残、结构负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塔身整体已出现倾斜扭曲和压缩下沉等情况,其可靠性和安全性严重受挫,被界定为四类危险建筑,亟待进行修缮保护。长期以来,木塔的存亡安危牵动着人民大众的心,尤其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十分关注,曾多次亲临视察并就其保护问题做出重要指示。

上世纪90年代初木塔保护工作启动、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关各级政府及文物部门将木塔修缮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先后组织了近百位国内有关学科的权威专家到木塔进行现场考察,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木塔的现状进行了多次监测,对木塔防震抗震进行了专题研究,委托近30家大专院校、科研部门、文保机构、勘察设计单位分别完成了40余项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作用的前期勘察研究项目。目前,在木塔整体保护维修方案确定、实施以前将要完成以下三项任务:一是对木塔进行一次整体养护维修,二是给木塔卸荷,三是建立科学监测系统。2008年开展了木塔残损变形、木塔地震、木塔环境等监测。同时,《应县木塔总体保护规划》正在紧张编制中。

应县木塔的修缮保护是一项技术难度较大、牵连学科较多的特大型综合工程,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前对木塔现状进行的加固和保护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随着各项监测研究和修缮方案的科学制定,应县木塔的全面修缮保护将是指日可待。

6、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

山西南部早期建筑是指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临汾市4个市所辖的49个县(市、区)内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在全国226处保存有元以前木构建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这一区域多达105处,占到46.5%。此外,这一区域还保存有200余座不是国保单位的元以前木构建筑。这些元代以前木构建筑不仅数量为全国之冠,而且时代连续、种类齐全、布局完整、形制多样、附属文物丰富多彩,不少是国内罕见的珍品和孤例,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文明的综合成就,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史上的重要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地上文物宝库中极为珍贵的财富。

国家文物局十分关注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决定在“十一五”期间,投入四亿元巨资,集中力量对这一区域保存有元以前木构建筑的105处国保单位进行专项整体保护。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文物建筑保护史上的空前壮举,也是山西人民的福祉幸运,必将对山西乃至全国文物建筑保护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保障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顺利实施,山西省成立了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领导组,聘请傅熹年、罗哲文等14位著名专家组成了工程专家组;工程项目涉及的35个县中绝大多数县已建立了文物行政机构,42处国保单位建立了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省文物局制定了《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四个专项制度。105处工程项目已编制完成了54处修缮设计方案,其中39处得到批复;完成了20处总体保护规划。目前确定了平顺九天圣母庙等第一批试点项目并通过招标择定了施工单位,近日即可开工。

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是国家和我省“十一五”期间文物保护的重点工程之一。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的完成,将使山西省国保单位中70%的早期木构建筑得到彻底的维修保护并对外开放,对提升该省文物保护整体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大遗址保护

山西是一个大遗址遗存较多的省份,比较著名的有芮城西侯度遗址、襄汾陶寺遗址、曲沃曲村—天马遗址、侯马晋国遗址、太原晋阳古城遗址、大同平城遗址等。这些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等,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不仅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主体部分,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在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遗址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但是,千百年来自然力的破坏和当今快速发展的城乡建设,使许多本已十分脆弱的大遗址及其环境风貌保护受到严重威胁 。为此,各级政府不断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注重将大遗址保护与地区长远发展相结合,积极促进大遗址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取得“双赢”效果。如将遗址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开辟成遗址公园,给人们提供一个感受历史文化的休闲场所,既可以保护遗址,又可以造福民众。

侯马晋国遗址是一处保存较好的大型古文化遗址,当地政府将其所在黄金地段约3公顷的面积开辟为庙寝遗址公园,还在原铸铜遗址发掘区域内,兴建了占地4公顷的铸铜遗址公园,开创了大遗址保护的新思路、新方法,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最近,山西省孟学农省长视察曲沃曲村—天马遗址时做出重要指示,决定在遗址现场建设博物馆。晋阳古城遗址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百大遗址展示项目”,被联合国经济开发署列为“城市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项目,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也正在编制中。

8、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2007年4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准确掌握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不可移动文物的实际变化情况。这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最大的文物保护基础工程,对加强和改善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次全国文物普查以县域为单元进行实地调查、统计,采用了多种新技术手段,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着重加强对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老字号、近现代优秀建筑、当代遗产等以往工作基础比较薄弱的文化遗产种类的普查工作。同时对第一、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登录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其普查对象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工作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任务艰巨。

为充分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山西省各级人民政府都成立了普查领导机构,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普查方案,安排了普查经费,省文物局组织对全省普查队员进行了三次培训,并在万荣县做了文物普查试点。省文物局还将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文物资源与国家软实力”,组织开展了“寻古集结号——山西文物新发现大搜索”活动,目前已经收到来自上海等地群众投报的文物新发现线索30余条。目前,整个普查工作最关键的第二阶段即田野实地调查阶段已经全面铺开。

令人欣喜的是,万荣试点工作期间,普查队员走遍了全县281个自然村,共普查文物单位389处,新发现文物单位268处,是原已登录文物单位的1.8倍,是已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6.7倍,且都具有较高价值。比如新发现反映晋商于嘉庆、咸丰年间在“西地”(西北五省)活动及经商的记载碑等,对研究晋商在晋南的活动有着重要价值。由此来看,随着全省文物普查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将会有更多更好新发现文物出现,山西省文物资源的数量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同时山西省文物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

9、长城资源调查

我国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代长城总长达50000余公里,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山西省境内历代长城总长约3500余公里,分布于9个市40余个县(市、区),现存较完整的城墙和遗迹约2000公里,其中作为当时拱卫都城北京重要屏障的明长城,现存遗迹约1300公里,是我国长城遗存较多的省份之一。1987年,中国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城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但是,长城却依然面临着严重的人为和自然破坏的威胁,近年来人为破坏还呈现出加剧趋势,加之资源家底不清、保存状况不明,都为长城保护带来了很大障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扭转长城保护被动局面,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国务院于2006年12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长城保护条例》,启动了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除长城墙体本身和修筑于墙体之上的附属设施如敌台、马面、城门等,长城沿线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长城周边的自然、人文状况等,都是这次资源调查的内容。

山西省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于2007年4月中旬完成培训, 5月中旬全面铺开田野调查。一年来,全省各级文物、测绘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各调查队连续作战,工作进展顺利。目前,该省境内的明长城墙体调查基本结束,正在进行烽火台等单体建筑和附属设施的扫尾调查,预计6月底全部结束,9月底完成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与建档、长度量测、长城基础数据与专题要素数据生产和上报。2009年4月,启动其他时代长城资源的田野调查,2010年12月底,完成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

开展长城资源调查,实施长城保护工程,将会有力地促进长城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良性发展。山西省境内有名的长城关隘如娘子关、雁门关、杀虎口、广武城等,已经或正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得到合理利用。据悉,朔州市和山阴县政府正在筹资对旧广武一代长城、汉墓群等重要文化遗存进行整合,开辟文化旅游区,使长城资源在得到充分保护的同时,发挥独特的作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10、山西省博物馆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西省博物馆事业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胡锦涛、江泽民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我省博物馆、纪念馆视察,对山西博物馆事业寄予殷切的期望。省委、省政府把博物馆事业发展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方面,高度重视,重点建设。文博系统博物馆的基建投资额从上世纪80年代的800万元增加到新世纪以来的6.5亿元。该省建国以来最大的文化设施——山西博物院,于2005年9月26日正式建成开放;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改扩建工程,于2005年8月15日竣工;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山西省艺术博物馆挂牌成立;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晋城博物馆建成使用;朔州市博物馆、阳泉市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运城黄河文化博物馆、运城市民俗博物馆正在建设之中;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县级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总数由2000年的不到百所发展到2007年底的147所;其中文博系统博物馆93座,行业博物馆23座,民营博物馆31座。以山西博物院为龙头,以市级博物馆为骨干,以县级特色博物馆为支点的全省博物馆体系进一步健全;以文博系统博物馆为主干,以行业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为辅助的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的博物馆类别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10月,国家文物局在山西省召开了“全国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现场会”。

山西省博物馆建设工程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发挥社会功能,努力打造精品陈列,凸显社会教育功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山西博物院、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晋城市博物馆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评选精品奖和特别奖。全省列入首批免费开放的山西博物院、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和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等6馆,已于2008年3月28日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其他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基地,也将于2009年陆续向全社会免费开放。这项惠民工程的实施,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多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