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违建被拆但仍留痕迹蓝色喷漆附着古墙上
2015-12-14 09:58:51 作者:崔毅飞 来源:法制晚报 已浏览次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字三号敌台”,长年受到剧组青睐,成为借景拍戏的理想之选。今年5月进驻的某电影剧组,拍完戏后一走了之,留下大规模建筑道具,严重破坏了长城的历史风貌。《法制晚报》曾在10月12日曝光了此事。
记者近日回访发现,此事在本报曝光之后,道具违建已被拆除,长城又回归了安宁与沧桑。但不知同样的问题,未来是否还会重演?
事件回放 长城脚下的“旧病复发”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西部的山口要隘,分布着十七座长城敌台,构筑起明清两朝京城的侧翼防守。这些敌台修造于明隆庆五年至万历三年(1571-1575),以“沿字×号台”区分命名,与古代军事重镇沿河城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字三号台,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口村,是门头沟长城的重要组成。早在2013年10月,一个剧组在三号台周围搭建了亭台、木梯等道具,拍戏结束后一走了之,直到一年之后本报对其进行曝光,废弃道具才被拆除。然而好景不长,今年春季,又来了一拨电影剧组。
虽然是不同的剧组,却有个同样的毛病,和他们的“前辈”做事风格一样,完工后留下一堆“烂摊子”没人收拾。变本加厉的是,这次的道具建筑规模更大,对古迹风貌的破坏更加严重。一座假城楼拔地而起、蜿蜒的“城墙”与敌台连接,看上去十分古怪。
今年10月12日,本报以《长城风貌再遭剧组破坏》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曝光,沿河口村村委会主任唐巨和透露,该剧组今年5月份进驻沿字三号台,6月份离开。
村里收了他们7000多块钱,但并未看到文物部门的批文,也没要求他们离开之前要恢复原样。
现场回访 废弃道具已拆但不彻底
近日,记者回访沿字三号台,看到现场违建已被拆除,长城又恢复了历史原貌,但仔细观察,这些剧组留下的烙印,却难以彻底消除。
记者注意到,虽然违建被拆除了,一些痕迹还是很难消除。三号台的一侧城墙,剧组布景时留下的蓝色喷漆,牢牢附着在古墙上,看上去格外刺眼。这些漆痕难以清洗,原本古朴的敌台建筑,好似被人喷上了现代涂鸦。
在敌台周围,道具留下的木头渣子、碎片,散落得到处都是,也没能得到清理。而仔细观察,前一个剧组留下的图腾、文保碑上的胶条,已经过去了两年,也未能得到彻底清理。
据记者了解,清除工作并非剧组所为,而是当地政府组织人手来为其清理。记者还了解到,在此拍戏的系某电影剧组而非电视剧剧组,拍摄的是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但其在长城脚下拍戏,却并未向文物部门报批。
本报会继续关注这里的变化,关注旧病是否还会复发。
追踪
记者已就相关问题举报
据记者了解,门头沟文物古迹繁多,曾有不少剧组到此借景拍戏,如《投名状》、《甄嬛传》都有经过行政审批程序,从而保证了文物的安全。但也有一些剧组,借用文物或在文物保护范围内进行拍摄活动,却并未进行报批,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如被本报两次曝光的“沿字三号台”。
《文物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但以门头沟区为例,区域面积大、文物数量多,仅凭区文物部门的人手,难免出现巡查漏洞;“沿字三号台”所在的斋堂镇沿河口村,镇与村两级政府,也未能履行法定义务,同样的问题才会反复出现。
今天上午,记者致电12359(文物违法全国统一举报电话),反映国保沿字三号台从2013年至今反复遭剧组破坏历史风貌的情况,建议政府部门落实依法保护文物。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