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文物保护从零开始 已收到相关物品2000多件

昨日上午10时许,北川民俗博物馆馆长、北川文物管理所所长高泽友带着几名同事驱车往北川县城赶,他们此行是准备进行一次灾后文物抢救行动,尽可能将被埋在废墟内的文物档案材料和影音资料抢救出来。现在最令他痛心的,是那些深埋在废墟中的馆藏文物。

目前,北川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羌族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二是对地震遗迹的保护;三是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据了解,北川有两个博物馆被埋20多米深的废墟下,相关部门将与军队一道,开山破土,进行抢救性挖掘。

重新收集

记者目击特警拦下文物搬运人

前天下午4时,北川老县城。在一片30多米高的废墟上,一块雕刻精致的木头房梁静静地躺在砖头瓦块中,当地人知道,这块木头以前是当地一清真寺建筑的一部分,清真寺在地震中已经被损毁,这块木头在地震后就一直留在了这里。按照北川新的文化遗产保护标准,这些能够记录北川历史文化的物品都在保护范围之内。

前天下午6时许,3名身穿迷彩服的男子来到废墟中搜寻。当他们发现这块木头后非常兴奋,立即将它扛起来。没想到刚走几步,就被在现场附近警戒的大连特警制止。特警要求3人立即放下物品并出示证件,3人向特警解释,他们是受县委宣传部委托,专门来寻找文物的。

就在这个时候,县委宣传部部长郭志武来到现场。他证实3人确实是受宣传部委托,前来搬运文物的,并当场出示了证明。现场特警说,他们接到通知,所有可能涉及文物的物品,没有文物管理部门和指挥部出具的手续,都不能带走。

沿途收集文管人员收获不小

昨日上午,北川民俗博物馆馆长高泽友的北川之行因道路堵塞,在刚过擂鼓镇就被迫中断。高泽友想起附近有一个村庄在地震中受灾严重,他很担心那里的民俗物品受到损坏。

当他们的车经过茶坊村时,看到路边放着一架风车,高泽友眼睛一亮,立即下车打听。得知其主人名叫陈兴琼,高泽友认为这家人可能还有值得收藏的物品。果然,在他们家的废墟中找到一个木制的轮子,女主人说,这是家里以前用来编棕绳的绞车部件,地震中已经砸坏了。工作人员立即在废墟中寻找,并将其余的部件全部找到。

面对文物工作人员,女主人说:“如果有价值就拿去吧。”工作人员如获至宝地将这些物品搬上车。随后,他们又来到村民陈代芬家,收集到了背夹、盐窝、划子等物品。

“以前这些东西我们都收集得有,现在只有重新收集。”在返回的路上,高泽友有些兴奋:“今天的收获不小,群众也很支持。”

从零开始

三个方面保护文化遗产

高泽友说,目前与地震有关的物品已经收集到了2000多件。

县文化旅游局局长林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地震发生后,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已经开始。目前已确定:一是对羌族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二是对地震遗迹的保护;三是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挖掘。

林川告诉记者,北川的整个老县城已经确定为地震遗迹保护范围。为了确保尽量保持地震后的原貌,县委县政府在地震后已经多次发文,要求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说起北川的历史文物古迹,林川非常痛心地告诉记者,目前县城内的两个博物馆全部被埋在20多米深的废墟下,估计所有的文物都已经损毁。里面有许多文物是瓷器,还有红军文物。而最珍贵的、两万年前甘溪人门齿化石也在这次地震中被埋在了废墟中。

遗产保护难度很大

“北川最古老的羌族古碉楼也在这次地震中垮了。”高泽友说起位于小寨子沟的那座碉楼遗憾不已。而同样让他担忧的,还有民俗博物馆被埋在地下的595件羌族文化的物品。而且羌族的刺绣非常出名,这些物品在地下很难保存。

同样急需保护的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林川对记者说,北川现在民间有一些羌族文化传承人,必须对这些人进行保护,并对他们拥有的音乐、民间故事、舞蹈进行音像收集整理。

林川告诉记者,在这次大地震中,三名北川有名的文化传承人遇难,他们是从事羌族音乐收集整理的计学文、收集整理羌族舞蹈的李红果和在大禹及羌族文化方面有很深研究的谢新朋。他们的离去,是北川羌文化的巨大损失。

高泽友说:“这次北川的文化遗产保护完全是从零开始,难度非常大。”

任重道远

挖掘文物部队将参与

北川地震中,半匹山垮下来将老县城大部分建筑掩埋。这片废墟下大部分至今没有挖开,里面还埋有许多遇难者。而北川禹羌博物馆和北川民俗博物馆都还埋在这片废墟下,数百件珍贵文物和大量记录羌文化的影象资料被埋。高泽友告诉记者,地震刚刚发生后,全部力量都投入到抢救生命中去了,后来又因堰塞湖和担心疫情发生,致使文物保护工作一直难以开展。但保护方案已经开始研究,初步决定要对废墟下的文物进行挖掘。高泽友告诉记者,因为挖掘工作难度太大,整个挖掘将由部队参与实施。目前初步方案已经出来,正在和部队进行研究,但具体挖掘时间还没确定。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