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的铎尔孟故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铎尔孟(1881-1965), 全名安德烈• 罗凯特• 迪特• 铎尔孟(AndreRoquette Dit d'Hormon), 法国人,巴黎大学毕业,汉语造诣颇深,精通中国古典诗词,是法汉双语的文学家、汉学家、诗人。他效仿中国文人给自己取了字--浩然。清朝末年,25 岁的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北京,73 岁离开北京回到故乡,终年84 岁。在中国生活了48 年,占了他的大半生。

 

  在中国的48 年里,铎尔孟当过醇亲王载沣子女的法文家教,做过民国政府的外交顾问。他很早便结识了李石曾,共同创办了中法大学,是中法大学法方六名董事之一。他长期在中法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法国文学、诗歌、戏剧等课程。抗日战争期间,为了继续中法两国的文化合作事业,保住中法大学校址不被日伪政权占领,他受命在中法大学校址创办了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为繁荣和推动两国文化的研究和交流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54 年回到法国,立即参与他的学生李治华和夫人雅歌翻译《红楼梦》的工作,逐字逐句审校、润色、修改译稿,历时10 年。当法文《红楼梦》问世时,铎尔孟已长眠地下17 年了。铎尔孟是一位中国化了的法国人,他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铎尔孟离开中国已有60 年,但在北京还能寻觅到他的踪迹。一是国家图书馆收藏有铎尔孟关于司法建议的两部书--《说帖》和《中华民国立法院组织私议》。《说帖》石印本是铎尔孟用毛笔书写的行书体,隽秀飘逸。一个用惯硬笔书写洋字母的人,用中国软毛笔写的汉字如此漂亮,令人拍案称奇。二是北四环内侧的现代文学馆收藏着铎尔孟审校过的《红楼梦》法文版的手稿12 大册,4231 页,重15 千克,是时任现代文学馆馆长的舒乙先生2001 年从法国提回来的。三是北京市档案馆收存中法大学档案中有中法大学董事、文学院教授铎尔孟的住址--朝内南小街新鲜胡同24 号。

 

  关于铎尔孟住址有多种说法。郑碧贤女士的《红楼梦在法兰西的命运》中记铎尔孟住甘雨胡同。恽毓鼎《澄斋日记》里记1911 年铎尔孟住总布胡同,1914 年住水磨胡同。甘雨胡同在王府井天主教堂南侧,总布胡同在东单北大街路东,水磨胡同在东长安街路南海关大厦附近,新鲜胡同在朝阳门内南小街北口路东,铎尔孟的住址始终没离内城东南角。甘雨、总布、水磨今非昔比,数寻无果。2006 年初冬,我走进新鲜胡同,见四周都是新建的居民楼,只剩不多的几户平房院,户户大门紧闭,天气阴沉干冷,胡同里行人极少,向走过来一位年纪稍长的人打听,回答"俺刚来的",一听心就彻底凉了,调头回了家。2013年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保护工作推进,但铎尔孟的新鲜胡同住址仍没有落实,为了不留遗憾,我再次走进新鲜胡同。

 

  新鲜胡同在朝内南小街北口路东,与路西的演乐胡同相对。由于临街楼房堵了胡同口,须绕到南竹杆(旧八大人胡同)才能进新鲜胡同。胡同中段仅存八个门牌,路南40、42 号是桂公府,东面是正白旗觉罗学建筑遗存北京二中新鲜胡同小学。路北剩五个门牌: 65、67、69、71、75 号。75 号是新建的四合院,67、69 号门脸小,65 和71 号钉着东城区保护院落的蓝牌。65 号大门开着,我冒昧地闯了进去,从垂花门里走出一位小伙子,我说明来意,他说爷爷是这条胡同的老住户,知道不少过去的事,可巧不在家。他建议我去71 号问问。71 号是一个旧红色的蛮子大门,圆圆的雕花抱鼓石不太大。从门缝看上下插着两道门栓。敲了三次门也不闻里面回应。大门旁有个小门,没有门牌号码。正在上下打量小门的时候,从西边来了一位骑自行车的妇女,到门前下车了。我上前说明来意,主人爽快地让我进了71 号院。

 

  原来旁边的小门和大门相通,从小门进了第一进院,迎着大门是一道砖影壁,雪白的棋盘芯。大门西边是一排南房七间。影壁东端原有一道屏门,现在改成砖墙木门。院子西端原来也有一道屏门,现在盖成了灰砖的锅炉房。院子的中轴线上是一道绿色方柱垂花门,房檐下的彩画斑驳暗淡,角隅雀替缺失,没有门板。因为街门不知去向,只好用二道门去当街门了。

 

  进垂花门是第二进院,左右有抄手游廊,现在以苇箔抹灰成了堆物的小房。东西配房各三间,前出廊。北房三间方格大窗高敞明亮,门窗前移占了前廊,房间显得更大了。正房左右有耳房各两间。院子中间十字甬路把院子隔成田字形,田字空间里一格种了柏树,其余三格各种一棵香椿。院子里有几只乌鸦正在碗盘里啄食,见有人进来才飞到高大的香椿树上。田字格里还栽植玉兰、藤萝、芍药等花草。原来有第三进院,今已不存。

 

  我和主人坐在台阶上聊了起来。主人姓金,原来住钱粮胡同,1957 年搬到这院。1966 年被红卫兵赶了出去,在外住了11 年。1977 年落实政策,住进好不容易退回的两间北房。又过了7 年,全部房屋才归还原主。所幸的是"文革"搬进来的是街道办事处,院落的格局、房屋的架构没有大拆大改,没有成为盖满小房的大杂院。游廊、屏门、大门、锅炉房等有改动,都是办事处那时做的。我着急地问:"这里老门牌是?""24号。"" 您搬进来之前有谁住过?""我家是从陈家买下前两进院子,第三进院几经易主。2006 年胡同拆迁,文物局来人说第三进院不能拆,结果夜里来了铲车把第三进院的房子给铲平了。我还听母亲说过,有位法国人住过,他还曾当过民国政府的顾问。"

 

  至此,我悬着的心落了地,这里是铎尔孟故居无疑了。

 

  希望新鲜胡同71 号得到保护,留住历经劫难而幸存的铎尔孟故居。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