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博物馆遗址的保护与展示
2015-11-11 15:44:56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已浏览次
晋国博物馆的晋侯墓地遗址陈列,是目前国内展示两周时期遗址的博物馆中,展示遗迹数量最多、遗址规格较高的一个展览,也是这座遗址博物馆展览的重中之重。晋侯墓地遗址展共展出四组九座墓葬(其中三组为一侯一夫人墓、一组为一侯两夫人墓)和三座车马坑,共12处遗迹,都是晋国早期侯爵和夫人级别的墓葬和车马坑。
晋侯墓地的发掘工作完成后,为了保护遗址,工作人员对墓葬进行了原地回填保护,而对已发掘的1 号车马坑采取了原地保留展示、科学保护的措施。由于发掘时间早晚、保存状况不同,第二次发掘时发现这些墓葬的墓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墓壁塌陷、墓口墓道难以寻觅的情况,甚至有一组墓的隔梁已经被破坏。
晋侯墓地的墓葬、车马坑等遗迹,属于典型的土遗址,非常脆弱,如果保护不当,就会危及遗址的保存甚至毁灭遗址。为此,在保持遗址原
状和遗址安全的前提下,对遗址进行了科学的修复加固。首先,采用工程措施对它们进行了机械加固,又经过多次试验,按照第一次发掘回填后经过长期和回填土摩擦、又经雨水侵渗形成的结合面,对墓圹和墓道的坑壁进行了复原。邀请有关专家到现场检查、测评,认为基本上恢复了遗址的原状。之后,按照发掘报告中记载的发掘场景照片,开始与布展单位讨论、制定墓室展示方案。经过多次修改和调整,理出了这样一条展示思路:保持遗址文化信息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找准特点,对症下药,区别对待,不做假失真,不雷同重复,力争达到真实性和可看性结合、识别性和欣赏性融为一体的展示效果。
墓葬M113、M114 组。这是晋国第一代国君燮父和夫人墓,也是晋侯墓地中时代最早、墓葬最深的一组墓葬。M114 燮父的墓葬深度为11米,M113 燮父夫人的墓葬则深达14.5 米,均为甲字形墓,M113 的底部墓壁以内还有流沙,有塌陷隐患;M114 出土了晋侯墓地出土的标志性文物——鸟尊。为了保证墓圹的牢固,除了对墓口沿和中间的墓壁进行加固以外,博物馆对M113 的底部进行了锚杆加钢筋网的焊接支撑,用混凝土灌浆后,形成强度较高的墙体,增强了坑壁的稳定性。M114 在发掘时保存了二层台上摆放的入葬时拆放的车轮,墓室底部还有早年被盗挖时留下的爆炸坑。博物馆将这些遗物、遗迹完整保留下来,并进行了技术修复,使之保持了原始的模样。同时,还仿制了鸟尊等相关文物,按照发掘时的位置进行摆放,在墓室底部安装了冷光源的LED 射灯,对墓葬中重要的区域、文化信息进行标识。观众从地面向下俯瞰,墓葬场景清晰真切,真实形象。
墓葬M8、31 组。这是一组积石积炭墓,其中M8 晋献侯墓为一椁一棺,M31 为一椁双棺。采用横剖、纵剖的形式,展示这组墓葬的棺椁形
制和晋系高等级贵族墓葬特有的积石积炭墓,是这一组墓葬展示的重点。在二次发掘时,就将原始的木炭装袋保存下来,以备后用。为了让观众看清这类墓葬的埋葬方式,博物馆对两座墓葬中的一座采取横剖面展示,另一座采取纵剖面展示。布展时将随葬品、原始的木炭和石块按原样摆放,复原后的墓室内,棺椁之间、棺椁与积石积炭之间,以及两者与随葬器物之间的场景关系就一目了然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墓葬M64、M62、M63 组。这一组墓葬是晋侯墓地发掘的唯一一组一侯两夫人墓。依照发掘报告,对M64、M62 两座墓,按照原发掘场景进行复原。M63 是所有墓葬中唯一一座中字形大墓(其余都是甲字形墓),也是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品类最全的一座墓,出土的器物多达4280件,仅玉器就有800 多件。为了更加完整地展示这座墓葬,在M63 两条墓道中架设了木质栈道,并在墓室上方铺设了钢化玻璃,墓室中复原展示了随葬器物的摆放形式、棺椁结构等场景。观众不仅可以从地面俯瞰,还可以穿过栈道,通过钢化玻璃近距离参观,更加真切地感受墓葬的奢华和西周时期的随葬制度、用玉制度。
墓葬M91、M92 组。在二次发掘时,工作人员发现这组墓中间的隔梁已经破坏,只留下距墓室以上仅有1 米多高的残迹。这组墓还是晋侯墓地中唯一一组墓主人头向朝南(其余都是头向朝北)的墓葬,而且M92 晋靖侯夫人墓的棺椁还发生了偏移。为了弄清这些疑问,博物馆专门请当时参加发掘的考古人员和参与回填的农民工到现场咨询请教。由于时间较久,有些问题,比如墓主人的头向问题,一时找不到答案。为了如实展示当时的场景,将已经破坏的隔梁进行复原,按照发掘报告复原展示椁室和棺室、摆放文物复制品,再现了入葬和发掘时的真实场景。对于存在的疑问,我们也如实展示,留给专家和考古爱好者研究的空间。
车马坑K1、2、3 组。1 号车马坑东西长21 米,南北宽15 米,陪葬车辆48 辆,陪葬战马至少105 匹,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西周时期陪葬车辆最多、规模最大的车马坑,反映了晋国在西周时期强盛的军事实力。在博物馆基建施工开始,博物馆就要求施工单位采取专门措施对该车马坑进行保护,并要求保持长期不间断通风,保证车马坑内空气流通,确保车马遗迹完好无损。同时,还在车马坑四周设置了挡水墙,阻止地下水流入渗侵。施工结束后,又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车马遗迹进行修复和加固,对坑壁进行了复原修整,不仅增加了观瞻性,还提高了强度和稳定性,达到了延长保护期的目的。由于2 号、3 号车马坑还没有发掘,我们就在2 号车马坑原址上,按1:1 的比例复制了8 辆车,在3 号车马坑上按1:1.3 的比例复制了一辆战车和两匹战马,以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西周时期的车辆形制以及用车制度,感受那段金戈铁马、鼓角争鸣的历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除此之外,在2 号车马坑还预留了一部分空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考古发掘和遗址展示同时进行,使得游客除参观遗址外,还能了解更多考古工作知识,为将来遗址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根据遗址博物馆的特点,在陈列布展上注重多种展示方式的结合,忌雷同、重复,避免观众产生感官疲劳,营造出一墓一景、步近景移的展陈效果。在环境布置上,我们还将展厅的墙面、支撑柱等喷涂成暖色;通过棕红、米黄底色的异形展板,展示了有关晋国历史、两周时期的各种礼制、车辆形制和随葬制度等知识。通过环境渲染,创造出一种舒适、温暖而又庄重严肃的参观环境,使观众在参观时,既不会引起视觉疲劳,又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受到知识性教育和愉悦性享受。土遗址本身由于内涵深奥,如果要使游客完全理解遗址的价值意义,仅靠遗址本体不可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为此,我们采用了多媒体触摸屏,观众可以在此选择观看全国各地发现的两周时期的车马坑信息、积石积炭墓的营造过程等信息,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大大丰富了参观内容。
晋侯墓地遗址,是晋国悠久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化内涵丰富,晋国博物馆的遗址保护和展示工作,让公众认识到晋侯墓地遗址的价值,了解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从而实现遗址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提高大众遗址保护意识,传播遗址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