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与再设计利用应考虑可持续发展
2015-09-29 09:48:23 作者:张倩 来源:光明网 已浏览次
9月26日下午,由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光明网共同主办的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奖主题峰会在中华世纪坛举行。今年主题峰会围绕2014经典设计奖“中国大运河保护性修复设计项目”,将主题聚焦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再设计利用”。本次主题峰会是北京国际设计周首次举办的经典设计奖主题峰会。
主题峰会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城市设计专家、大运河沿岸城市代表共同探寻“文化遗产保护与再设计利用”之路。
后申遗时代保护管理更为关键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2014年6月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运河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曙光表示大运河不同于其他文化遗产,其跨越多个省市、涉及多个部门,保护与管理难度更大。后申遗时代的大运河如何续写辉煌?
刘曙光指出,首先要巩固大运河申遗在规划体系、协调机制、监测体系、系列申报方面的四大创新。大运河申遗后,应进一步落实大运河协同管理机制,继续发挥和巩固申遗时形成的各级会商制度和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的作用。大运河监测系统也应持续运行,而现状是,27个监测平台中9个已无法正常使用,这正预示着大运河在监测方面将会面临一些麻烦。而大运河任何一个段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大运河。
另外,大运河保护应建立领导责任制,更好地对大运河保护工作进行管理。此外,大运河与中国8省市、1.8亿人口相关联,充分动员和鼓励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也十分必要。刘曙光透露,目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正在开展大运河申遗材料的脱密处理和出版工作,以更好在公众中进行推广。
文化遗产再设计需考虑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在遗产本身,它后面有一系列的系统问题,如果不再利用开发,那么遗产就是死的,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说,所以要将设计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设计需要解决‘需求-制造-流通-使用’这个全生态链,而不仅仅是外观、时尚与商业的成功。”柳冠中从设计哲学高度诠释了设计的重要性:设计是人类文化或者文明不被毁灭的智慧,文化或者文明不一定要更高更快更强,而是要更加考虑人的需求。设计是健康合理公平的生活方式,不只有物质生活的一面,还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实现商业价值。
这也正是“经典设计奖”所提倡的大设计理念所在。
刘曙光也表示,大运河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应将更多的设计运用在大运河遗产资源合理利用和发挥作用上面。“这是文化遗产能够传之后世的要求,也是惠及民生的要求。”
“历史上大运河的形成是古人设计的成果,那么,今天大运河的发展应该是我们今人设计的成果。”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保护中心理事长孔繁峙也强调了大运河再设计利用的重要性。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则从更为独特视角阐释了文化遗产的再设计。他指出,文化遗产不应仅仅是旅游景点,而应该通过多办展览多开放空间,满足不同参观者的需求。单霁翔以故宫博物院为例,介绍了文化遗产在空间再设计方面的一些思路。故宫博物院将对不合理文物建筑进行调整逐步扩大开放面积,计划到2025年,故宫博物院开放面积占紫禁城的比例将从目前的52%扩大到85%。
此外,单霁翔指出,文化遗产空间再设计除在现实空间外,也应创造更多的虚拟空间。“希望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可以继续延伸,通过与更多的移动终端连接,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需求。”
文化遗产再设计利用的一些探索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吕品晶开始带领学生们对大运河沿线城市开展调查研究,希望可以在因粗犷式发展模式遭到破坏的历史文化名城中,重新挖掘、保护、活化大运河的文化价值,重塑一条文化长廊。
吕品晶与学生们依照大运河历史线索、综合考虑大运河文化背景,结合现代城市生活情况,力争使大运河在城市发展中发挥更好的文化作用。像在山东济宁,学生重新塑造了新老运河交汇口的重要文化节点,将完全割裂的新老运河“衔接”了起来;又如在淮安,学生在古镇已拆除的空间里植入了“造船”工艺要素,提升了古镇的活力……
作为大运河沿岸城市,苏州在城市文化视觉形象的设计运用方面也进行了探索。苏州以黑白灰为颜色基调,营造淡素雅的视觉效果,到处是江南水乡如画景观。据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苏州市文物局局长陈嵘介绍,苏州通过再设计,形成了城市文化视觉系统,即在交通运输型道路、边界、街区、地标、公共空间和绿地、节点、城市建筑、河道水路、步行道路等地方,通过系统整理有突出地方特点文化元素,以显性方式与城市风貌有机融合,塑造城市文化个性。例如在重要公交节点,合理利用苏州乡土植栽,小桥流水等具有苏州特色的景观小品营造景观氛围。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