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新局 文化遗产保护已成全民自觉

  漫步于惠州老城,古色古香的历史街巷、古迹斑驳的文化建筑总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时空交错感,它时刻告诉着这座飞跃发展的现代化新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

  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作为一座具有5000年文明史和1400多年建城史的千年古城,惠州近年来通过官方带动,全民参与,大力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全力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机制,为加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实现城市“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不断注入强大动力。

  撰文:徐乐乐 李文轩

  国家名城申报掀起文化遗产保护浪潮

  实际上,自2009年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以来,惠州经过了长达5年多的艰辛“备考”历程。去年11月,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组成考评专家组来惠考评,高度评价了惠州文化遗产保护成效。

  “名城申报并不仅是为了拿牌子,而是以申报工作为抓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举措的落实、机制的完善。”正是在这种思路下,惠州历史文脉的发掘与保护步入了新的篇章,并由此在全市掀起了一场文化遗产保护浪潮。

  此后,惠州相继出台了《惠州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一系列编制规划与保护政策,涵盖了名城文化保护的点、线、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名城保护规划综合体系。尤其是去年底出台的《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扶持办法》工作,提高了全市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日前,市财政局已按照文件要求下拨了2014年度19处省级文保单位和13项省级非遗项目的扶持资金共149万元。2014年底,经各县区推荐,泗洲塔等30处市(区)级文保单位集中“冲刺”申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织9个市级“非遗”项目申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政府的大力主导下,惠州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为起点,制定完善了一批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法规,修缮了一批历史建筑,整治了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了一系列历史文化发掘和创建工作,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实现了新突破。据统计,全市各级文保单位目前已达40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19处,市、县级381处。

  全民参与共筑名城发展“文化软实力”

  文化遗产保护没有终点。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下,一批复原惠州历史风貌,展现城市文脉的文化、文物项目启动建设,为惠州的新的文化地标再添新棋子。

  其中,重修东坡祠项目和宾兴馆抢救修缮项目牵动市民的内心。两个项目经过多方协调、论证以及市民参与,目前项目进展顺利,预计下月动工建设。值得提到的是,仅东坡祠设计方案此前在网上公示后,就得到了6000多位网民的回帖,最后综合专家和市民的讨论建议和意见,东坡祠设计方案最终敲定。

  这些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成为惠州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正如惠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罗川山所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是一个系统性、长久性工程,既是城市发展需要,也是每位市民的夙愿,只有发挥市民主体作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历久弥新”。

  随着全市文化遗产保护步入“新常态”,惠州民间参与的内生动力也得以激发。他们纷纷加入文化研究机构、组建民间文艺团体,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为城市文脉发掘与传承注入了强大动力。

  当重修东坡祠、抢修宾兴馆等重点项目开工前,市民互相动员拆迁,推动了项目进展;当金带街、北门直街等一些老宅整治修葺时,众多的老宅后人自掏腰包修葺古建筑,成为文化遗产的“守门人”;当一场场文化研讨会举行时,一些惠州学者发出了本土文化的最强音……

  如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惠州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一场全民自觉行动,为这座现代化新城共筑发展“软实力”、守护城市的根与魂打下了坚实的社会保障基础和文化条件。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