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与传统修复结合的典范
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修复中拍摄)
“甄嬛传”的嬛嬛、“宫锁珠帘”的怜儿、“还珠格格”的老佛爷,其实都在戏说同一个人,就是乾隆皇帝生母崇庆皇太后,而历史上真实的崇庆皇太后是什么样呢?
一幅纵约2米、横近3米的《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文物号:故6541),也将于“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中亮相,全图总计绘画人物约180人,画法中西合璧,宫殿、树木、山石等场景为中国画法,而人物特别是脸像则带有西洋画法,引领观众穿越至300年前的乾隆王朝,身临其境崇庆皇太后的80大寿盛典现场。然而观众们可能不知道,这场“盛典”完美呈现的背后,是修复师们默默的努力,也是现代科技与传统修复技术结合的一次典范。
近年来,故宫文保科技工作引入了许多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手段,“用科学技术的方法、手段、设施、设备来帮助、支持我们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这是现在发展的最大趋势,也是新时代面临新挑战必须采取的方法。” 例如使用直接成像X光、CT等无损分析方法,避免对文物的损害,材料属性的分析、病害机理的分析、修复材料的鉴别、对工艺的研究都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宋纪蓉院长提出了‘文物医院’的概念——文物进入科技部就像病人进入医院,都要进行前期的科学诊断,究竟有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前期的检测就为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史宁昌说。
据介绍,《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在1925年点查时,记载为“万寿图大幅一幅”,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不知何时定名为“清人画颙琰万寿图像轴”,然而该图主角明明为女人,却命名为“颙琰”(嘉庆皇帝),显然是有误的。这幅画送修时,并不清楚所画年代、人物、地点和作者,加上画面污损,甚至部分人物都有残缺,更加大了研究的难度。
在修复前期的研究过程中,采用了1500nm的高光谱图像,即利用大量很窄的电磁波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中获取非常窄且光谱连续的图像数据,可以透过厚实的颜料看到被掩盖的画作底稿线,为后续修复提供了参考。
此外,由于这幅作品的“中西合璧”,在修复过程中不能完全使用传统国画修复方法,需要使用先进仪器对作品的材质、颜料等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和方法。对于画面残损的服饰纹饰、建筑构件、器皿配饰等,也查找了多方面的实物或图像史料再进行接补。在不断的论证后,最终确定了画作的主角为崇庆皇太后,作者为清代画师姚文瀚以及画面中各种人物关系等诸多细节。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