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唤醒”文化遗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数字化将观星台、嵩岳寺塔等带给全世界

 

  昨天,“第四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在登封市开幕,来自8个国家的7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嵩山脚下,围绕“重新发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主题,深入探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数字化问题。当天上午,“数字天中”项目宣布正式启动。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30周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5周年。与会专家认为,嵩山一带是中国古代文明核心地区之一,留下观星台、中岳庙、少林寺、嵩岳寺塔等8处11项重要古建,其建筑年代自汉代到清代,2000多年绵延不绝,是包含无数古代文化密码的建筑宝库,而借助数字化手段,人们能够进一步发现这些古建筑的价值。

 

  “数字化条件下,很多东西可以进一步问问为什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说,比如嵩岳寺塔,以前也有很多研究,但对其科技内涵的研究比较简单,其背后应该还隐藏着很多秘密: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跟什么地方的建筑有较高相关性。这座塔是十二边形,施工难度极高,在没有现代测量仪器的情况下,古人运用什么手段造出来的?数字化逼着我们寻找同时代的工程技术,还原古代气象条件,大数据提供了超越以往的可能性。而新的发现,有可能给现代建筑带来极为有趣的想象力。

 

  论坛上,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郭旃介绍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含义:“文化遗产数字化,是通过数字化演绎,让固态的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技术‘活起来’,让大众通过动漫、数字化等形式了解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和今后的发展方式。”

 

  在13世纪就成为全中国天文中心台的登封古观星台,中国古人曾在此观察星象、探索宇宙奥秘。今天,这里可见的遗迹只有一处元代建筑。“数字天中”项目将通过光影对星象再现古人观星的场景,回看“历史的星空”。而古迹上很多历经岁月销蚀而模糊的图案,比如中国最早的足球“蹴鞠”等现代人难以看懂的内容,未来都将通过动画复原而鲜活起来。

 

  观众在文化遗产的参观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感想,通过数据,就能回到大的管理平台上,包括遗产的监测,交互的体验,论坛的分享等一系列,可以在专家和公众之间建立起一个沟通的桥梁,对遗产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